王力、关锋和戚本禹,如何借助《红旗》杂志迅速蹿红
引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常常会联合发布一些文章,譬如文章或者是社论。
于是,时人将其统称为“两报一刊”,毫不夸张地说,两报一刊发布的文章和社论,可以用“一篇文章抉生死,一篇文章定风向”来形容。
王力、关锋和戚本禹这三人正是凭借着两报一刊巨大的影响力,逐渐走红,三人也被统称为“三秀才”。
01
在进入《红旗》杂志社之前,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三人几乎没什么名气,也就只是在小圈子里有着一定的才名,在社会上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
《红旗》杂志创刊于1958年的6月1号,于1988年7月1日停刊,总共出版了544期。
1966年的年底到1967年的上半年,是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三人的人生巅峰,享受着首长的待遇。
但是,三人的命运转折来得快,去得也快,1967年的年底,先是王力和关锋被隔离审查;再然后,1968年的1月,戚本禹也被隔离审查,三人的仕途也迎来了终点。
当时《红旗》杂志的总编辑虽然是陈伯达,不过他因为身兼数职,根本顾不过来管理杂志社的工作。
杂志社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由王力、关锋和戚本禹这三个副总编辑负责。
这三人对于《红旗》杂志有多么重要呢?
在三人倒台后,《红旗》杂志有近七个月没有发布任何文章(1967年11月23日——1968年7月1日),这时候的杂志几乎就是出于停刊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三人对于该杂志的重要性了。
可以这么说,《红旗》杂志这个平台,给了三人迅速上升的空间,没有这个平台,也就没有三秀才未来的人生巅峰。
02
关锋和戚本禹都是山东人,王力出生在江苏淮安,他在杂志社的资历,比其余二人都要老。
按照时间排辈的话,王力进入杂志社的时间早于关锋,排在最后的是戚本禹,因此,戚本禹最初是被称之为“小将”,后来才逐渐打出“戚大帅”的名号。
《红旗》创刊的时候,王力被伟人钦定为杂志的第一任编委,王力对此颇为自豪,他常对旁人说,当时的编委名单,是伟人一个一个亲自选定的。
1943年,在山东工作的王力,写了一篇名叫《晴天》的小说。这本小说描写的是当时农村的土地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本小说,王力得到了伟人和其他高级秀才的赏识。
这一年,王力才22岁。
不过,王力接触到伟人和高层圈子的时候,还是在14年后的1957年,彼时的他36岁。
1957年这一年,王力撰写了一些文章,犹如石头丢入小河,激起了不少浪花,他的文才开始冒出了火花,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因此,1958年《红旗》杂志创刊的时候,37岁的王力才被钦定位第一任编委,由此拉开了自己人生巅峰的序幕。
在杂志社里,王力主要负责的是国际关系问题方面的工作,
他的笔锋犀利,眼光毒辣,再加上有着敏锐的头脑,一度成为杂志社的红人,还被提拔成为杂志的副总编辑,同时也兼任着别的高级职务,一跃成为首长级别。
03
出生于山东庆云县的关锋,比王力年长了两岁。
1956年之前,关锋一直在地方上工作,主要是在山东。1956年这一年,37岁的关锋被胡绳看中,调进了北京工作。
在北京工作期间,关锋也搞出了一些名堂,他的才气也逐渐进入领导和高层秀才的眼里。
《红旗》杂志创刊后不久,关锋就被调了进来,主要负责哲学史方面的工作。
作为杂志总编辑的陈伯达,也是比较欣赏关锋的文笔,对他也是有意栽培。
因此,关锋在进入杂志社才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被提拔为编委。
在当时,编委这个职务是比较重要的,一般只有级别比较高,有着一定理论水准的人才能担任编委。
关锋的文笔比较活泼,善于将复杂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
他进入《红旗》杂志社以后,撰写了不少哲学史方面的文章,两报一刊每天都能见到署名“关锋”的文章或者社论,关锋也由此声名鹊起。
04
出生于1931年的戚本禹,是山东威海人,在三人当中,他的年龄和资历都是最小的。
早年间的戚本禹名不见经传,因为他的文笔不错,被田家英赏识,选为自己的助手,在田家英身边做着一些资料方面的整理工作。
在田家英身边工作了一段时间,戚本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田家英就推荐他去信访办公室工作,担任科长。
田家英或许也想不到,自己提拔的人,在往后会取代自己的位置,一跃成为重要人物。
1963年,戚本禹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叫《评李秀成自述并同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先生商榷》;这一篇批判李秀成变节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32岁的戚本禹一下声名鹊起。
在此之前,旁人只觉得戚本禹稍有文才,而在此之后,旁人都认为此人有着不错的理论水平。
也得益于这一篇文章,“戚本禹”这个名字也给领导留下了印象。
在此之后,戚本禹围绕李秀成,又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这才让他被看中,调入《红旗》杂志社工作,并且担任历史组的组长职务。
在杂志社,历史组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伟人喜欢读史,因此对历史组也就格外的看重。
而戚本禹在核心部门担任核心领导职位,属于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也就此开启了。
后记
王力、关锋、戚本禹三人的倒台也很简单,自古“小人物”在而立之年突然发迹,难免会有些膨胀,疾驰的列车刹不住车,头脑一发热,难免也就脱离了轨道。
古人所说“高处不胜寒”,也是至理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