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凭什么成为“中国最好电影”?
艺术作品,见仁见智,但若说中国最好的电影,相信不少人对《霸王别姬》没太大异议。
中国最好的电影,为何没有拿到奥斯卡奖?
据媒体当时报道,陈凯歌导演当初也不解,就问奥斯卡评委。评委说是缺乏沟通。他们想该片已经得到了金棕榈和金球奖,又没有见到陈凯歌关于此片的人和宣传活动,所以他们以为《霸王别姬》已经不需要这个奥斯卡奖了。
另外,奥斯卡是美国设置的奖项,评选前须在美国商业影院上演,华语片《霸王别姬》缺少这方面的优势。
艺术作品之所以对人世间具有普通的永恒的生命力,是因为他表现了人类的本性。
就该片来说,除了顶级明星阵容倾力打造的艺术成就之外,同性恋话题和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的真诚触碰,是它在国际电影领域实现“0突破”的主要因素。
小人物的生存历来是真实可信可感的时代脉搏,妓女戏子这个群体在风云变幻的乱世,更易集中体现人性的善恶和追求。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
但如果没有陈凯歌把它搬到荧屏上,恐怕还没有这么多人认识这个群体这么深刻。光影播放与文字叙事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表现人性这一主题上,都各有深刻独到、不可取代的优势。
感情这东西没有对错,说错的人多了,它就似乎错了。比如为当时社会不容的同性恋。
谁也不是天生就是同性恋,甚至每个人一出生,也确定不了是异性恋,婴儿时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中性”的。
只是由于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强化,才使大部分人对异性恋产生了认同感,对同性恋产生“病态”感。
实际上,同性恋异性恋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向社会学习的结果。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说,男孩子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母亲,他总是与父亲争夺母亲的爱,这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同样,女孩子也有“恋父情节”。
研究表明,小男孩的性别角色,是从3岁开始的,如果在儿童时期对性别认同缺少引导,就有可能给他带来性别识别障碍。比如小豆子。
没有父母的童年,只有师兄如父,是孩子心理上产生性别错乱的原因之一。
在旦角训练中,电影反复表现他把“我本身女娇娥”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受到了外界师傅包括最疼爱他的师兄的严厉惩罚,这是逼迫少年的他,主动走向性别心理错乱。
师哥段小楼终究是要正常生活的,他娶了花满楼的头牌,巩俐扮演的泼辣妓女菊仙为妻。
“人终究要有个托付。”师傅的一句话,深刻印在小豆子的心中。一部成名作《霸王别姬》京戏,让他深度融入“虞姬”这个角色,在戏中找到了真情真性真人生真追求,他却再也拔不出来了。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小豆子深恋师兄,成了一厢情愿的人生悲剧。这个悲剧要显现出来,还需矛盾的激发,这就是电影触碰到的第二个核心要义,时代波折动荡,在此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再多语。
一个同性恋的男子爱着另一个有家室的直男,在古今中外并不传奇,也许岁月的流逝,事业对情感专注力的分散、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的磨练,会悄然无息地消融一个人的“内心童话”,这也许就是芸芸众生下的凡夫俗子。
但总有些艺术家一般的痴人,固执地与社会传统价值抗争不妥协,顽固地追求自己内心的信仰。这样的人,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中会毫无疑问地成为悲剧。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生命的毁灭,而它的震撼之处在于,即便他明知自己的生命要被毁灭,也要去捍卫。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放大了信仰的力量,悲剧的疼痛觉醒了人的内心。陈凯歌拿到陈碧华的剧本后,看到小豆子和师兄的最后结局是,两人在浴池里赤裸相对,说了一番知心话后就分开了,各过各的日子,是个不喜不悲的结局。
陈凯歌当即就说,这结局得改,得让小豆子顺着自己的内心和性格,像虞姬一样自杀,达到悲剧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电影导演的高超之处。老实说,我喜欢陈碧华的结局,但让我当导演,创作艺术作品,还真得按艺术规律去办。
《霸王别姬》的成功,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极其入戏又极其有艺术天赋的“哥哥”张国荣。
和小豆子、虞姬命运极其相似,张国荣的童年成长十分能够与小豆子共情,现实生活中,他与唐先生的恋情,又让他找到了小豆子与师兄的真挚,个人艺术天赋和敬业求臻的艺术精神,又让他对人物的把握和演绎中,极具感染力。
尤其令人唏嘘的是,他的人生结局竟然与虞姬和小豆子的结局相似……
不知道是张国荣成就了《霸王别姬》还是《霸王别姬》改变了张国荣,不知道是小豆子演红了虞姬,还是虞姬灵魂附体左右了小豆子。
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艺术有时就是现实活生生的存在,总之,张国荣、小豆子和虞姬,完全融合、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