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特点,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过这个发展阶段经济数量或规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增长速度正在减缓。 高质量发展随后是紧密相连的发展阶段,是依靠不同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手段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可持续提高全社会效益的发展阶段。
两条头发
在快速发展阶段,或者说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社会生产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物质种类和数量存在不足,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抑制人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要解决的是有无和多少问题。 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产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物质相对过剩。
在这种背景下,物质量的增加将大大降低人民幸福感的提升效率,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生活生态环境等途径增强人民幸福感。 这个时候,发展要解决的是好坏问题,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两个发展阶段的增长方式存在差异,高速发展是资源驱动增长,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增长。 在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规模上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且大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例如,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和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这种粗放的手段短期效果显著,可以迅速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资源投入的增加对生产率的提高效应减弱,投资乘数效应减弱,粗放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 例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源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解决必须正视的长期积累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新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产业机构、促进新业态发展、改革制度和管理方式、突破实现价值链转移的核心技术难关等创新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两个发展阶段的评价方式存在差异,高速发展的评价方式角度单一,而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式角度多样。
由于快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其评估手段主要是价值指标,如GDP、贸易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经过多年的统计实践这些评估手段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 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复杂得多,其范围更广更主观,应从多个角度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 正因为如此,正确客观地评价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更加模糊复杂的工作。
二、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属性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不变,但其属性特征具有长期性,是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逻辑。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多维性。 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但这种需要又囊括了许多方面,因此其内涵也包括许多方面。
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要求供给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也要求供给高质量的产品,人民对质量的需求远远超过数量的需求,不仅要求提高收入水平,还要求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要求经济绿色、高效、可持续增长等
因此,仅靠单一或多项指标来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是不准确、不完善的,应该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来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全貌。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动态性。 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每个发展主体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发展目标同步变化。
此外,本文还认为,高质量发展与人类需求相似,是一个无止境的升级过程,每个阶段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是下一阶段的开放,此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存在永远适用的高质量发展内涵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动态性要求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要及时更新,并及时纳入新内容。 否则测度结果的时效性可能会丧失。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异质性。
发展主体的异质性决定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异质性,也取决于发展主体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科技水平、地理位置等发展条件。 例如,本文研究的长江经济带覆盖内陆和沿海地区,由于更便利的地理位置,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比内陆地区高得多,如果忽视发展主体的差异,用一系列测度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发展主体高质量的发展水平,就会从根本上导致评价结果不公。
例如,以经济增长为重点的评估方案,天然偏重于具备更有利工业生产条件的发展主体,必须明确理解各发展主体高质量的发展内涵,审慎制定评估方案。 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的互补可以有效地解决异质性问题。 由于指标体系包含多个维度的指标,从多个角度评价发展主体,相对劣势的发展条件导致的部分指标滞后可能会受到相对优势的发展条件导致的部分指标的引领所弥补。
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把握指标之间的互补效应,从互补角度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选择合适类型的指标。 例如,为了消除规模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应尽量避免选择绝对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模糊性。 高质量发展既指某种发展方式,也指某种发展状态。 这三个属性使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模糊不清,无法完全阐述,只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们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就像一场拼图游戏,但一言难尽。
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模糊性,也会模糊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 金硕认为,“高质量”是一个模糊概念,其评价值是模糊值,但模糊值可以指导人们的努力方向。
三、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天然渴求的“奢侈品”,对这种高档公共品的需求是物质文化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内容。 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破坏程度越小发展质量越高,另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或修复程度,保护或修复程度越大发展质量越高。
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通过污染物排放水平、能耗强度等来衡量,但污染物排放、能耗等是与生产活动同时发生的,将结合生产规模进行评估。 生态环境的保护或修复可以通过污染物处理能力或生态环境健康指标来衡量。
全球变暖现象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挑战,中国积极承担起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提出“双碳”目标,控制长江经济带温室气体排放对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大影响。 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集中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需求较大,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区域
而长江经济带水系丰富,植被覆盖率大,也是重要的固碳区域。 因此,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评价各省市生态环境发展质量时,二氧化碳目标的实现程度应作为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阐明本文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法及其具体理解。
本文首先通过与高速发展的比较,总结出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增长方式和评价方式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再根据上述基本特征总结出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基本属性:多维性、动态性、异质性和模糊性, 进而根据上述基本属性和长江经济带的区位特征,确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本格局,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并从细微的角度具体阐述三个基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