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文慧沪剧团:在云端“梨园”演大戏

“一阵阵马蹄声鸡飞狗跳,敌人到我要见机行事,摸清情况……”身着蓝色印花的阿庆嫂刚亮完相,镜头就缓缓移到了年轻的乐队演奏们,定格一秒,身穿军服的胡传魁和西装笔挺的刁德一便从右边缓缓入屏。“春来茶馆阿庆嫂,心直口快好心肠……”

这是民营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抖音直播间里的一幕。今年7月30日起,文慧沪剧团开起了直播。起先就是在团长王慧莉家里支了个手机,之后决定把直播间当成“线上剧场”来经营,把直播地点搬到了剧团的排练厅,买了摄像机、声卡等专业设备,开始了“网络冲浪”。

如今,这群平均年龄53岁的演员们基本上隔天就会办一场直播,每次都会尝试不同的选段。他们在直播间积累了自己的一批忠实受众,“每场直播从头到尾在线的观众有八九百个,浏览量最高的时候有6.6万。”文慧沪剧团副团长缪佩红告诉澎湃新闻,这样的“上座率”要比过去在实体剧场来得更高。进入文慧沪剧团的直播间,有时候正好是演员们身穿全套戏服画好戏妆唱着某个选段,也有的时候,会看见他们化身“主播”,和评论区的粉丝们互动,分享沪剧轶事。

像这样热闹的场景,一开始文慧沪剧团的演员们也没想到。文慧沪剧团是一家民营沪剧团,受疫情影响,今年十月之前所有演出加起来,没超过三十场。从起初为了自救,到现在和线上观众每周三四次的定期相约,文慧沪剧团在抖音直播间的故事,也让人看到当下戏曲普及和传承的一种可能。

  • 11月7日晚,上海文慧沪剧团庆祝抖音直播百天。

    “开开嗓,唱唱戏”

    2010年,王慧莉成立了上海文慧沪剧团。在此之前,她从事餐饮行业。沪剧一直是她的爱好。王慧莉的母亲是上海最老牌的沪剧团长宁沪剧团的演员,父亲是剧团演奏,她从小就跟着父母“跑码头”,耳濡目染,经典唱段信手拈来。2006年以后,王慧莉逐渐淡出家族企业,决定重拾儿时梦想,投资五六百万,创建一个剧团。

    虽然是民营剧团,但从一开始,王慧莉就按照国营标准来打造“文慧”:初始队伍就有三十几个人,十多个演员,七八个演奏、七八个舞美,加上后勤人员,规模远大于一般的民营剧团。在演员中,有些是专业剧团的退休演员,像年纪最大的主胡演奏杨妙康今年76岁,原先供职于上海沪剧院,退休后才到文慧工作;而像直播间的主持人、副团长缪佩红和颇受欢迎的小生演员杨音则是专业出身,在其他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又重新出山的。“文慧”将这群老演员聚集在一起,在不断的演出中逐渐发展起来。

    “2015年以前,我们基本上是亏损状态,2015年以后,凭借剧团的实力和管理,每年从100场演出发展到400多场,实现了收支平衡。”王慧莉对澎湃新闻说道。

    然而,疫情三年对演出行业打击巨大,“文慧”也没有幸免。没有演出的时候,王慧莉坚持给员工按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发2590元的薪水。算下来,每月十来万的薪酬支出虽不至于压垮王慧莉,但也逼得她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线下演出迟迟难以回到正轨,未来要怎样维持剧团的生存?

    面对这样的困境,今年7月30日,“文慧”在抖音开启了直播间。从餐饮业转行到剧团后,王慧莉又带着一群老演员“转型”成了“主播”。在她看来,曾经良好的势头意味着沪剧自有它的受众,如今剧场持续关闭,也并不意味着市场本身的消失。“餐饮和剧团都是服务行业,餐饮满足人饱腹的需求,戏曲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不管什么年代,这些需求一直都是存在的。”

    “演员一直不唱是会生疏的。对于我们来说,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开开嗓、唱唱戏。”缪佩红坦言,直播让演员和戏迷们都找到了继续唱戏、听戏的平台。

    而在演员杨音看来,直播比剧场演出更难,演员的基本功就体现在这里。“大家用手机看,如果觉得不好看就划走了。”杨音说,直播间没法像现场那样用庞大的乐队,而是用伴奏带,有时又有延迟,可能会影响演出节奏;手机屏幕对于空间的呈现也有很大的限制,需要演员和摄像的高度配合,随着剧情的切换及时切镜。

    相比于剧场演出,在文慧沪剧团的几位演员们看来,线上直播需要翻出更多的“花样”,保持自己的新鲜度。为此,他们一边排练《早春》《幽兰夫人》等经典曲目,一边不断开发新的原创戏。“我们每场演的唱段都是不同的,唱腔、穿的戏服也不一样。”杨音说道。

    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地方戏

    对于文慧沪剧团来说,开直播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玩票心态,而是一桩严肃的事。他们的认真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流量,在他们看来,这些流量不仅能帮助剧团生存,也能让全国范围内更多的人知道沪剧,了解上海地方戏。

    “沪剧原先在上海以外的地区,接受度确实没那么高,首先方言唱词就阻碍了很多人听沪剧,对吧?所以直播间能有这么多人,我们已经很欣慰了。”王慧莉说道。“以前线下演出,大家听不懂唱词可能也就没兴趣了,现在直播间可以加字幕,也就没这个问题了。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朋友,只要觉得调子好听,就能‘跟着走’。”

    在缪佩红看来,线上剧场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普通人走进剧场的门槛。在此之前,由于沪剧观众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在社区和剧场的演出常常是在下午,这样的时间对年轻人并不“友好”。开通直播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线上剧场:起初可能是“误打误撞”,渐渐地也有不少会留下来。

    演出受到了线上观众的喜欢,“文慧”也开始做一些商业尝试。比如台柱子杨音老师做起了“黄包车”直播带货,而这个名字完全得于一次偶然,“有一次杨音老师口误,将购物车说成了黄包车,后来这就成了他和粉丝之间的一个暗语。我们觉得挺好,黄包车和沪剧一样,都是上海特色嘛。”

    王慧莉透露,开播100多天来,靠直播打赏和带货,“文慧”有了不错的收入,“能支付员工部分工资、补贴剧团,也让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沪剧了。”

  • 11月15日下午,王慧莉在抖音直播DOU有好戏上海站活动上。

    根据抖音公布的数据,抖音上1/6的戏曲主播来自江浙沪。今年以来,江浙沪戏曲直播场次超过了36万场,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1亿。在“文慧”的直播间,有演员说他唱了四十年都没获得这么多关注,还有演员特地为了保持新鲜感而去学习新的唱腔和唱段。直播间就像一个微观的市场测试仪,“逼”着老演员们不断求索,因为“唱得不对胃口,直播间人数马上就会下来”。

    而在王慧莉看来,直播间的这种灵敏性恰恰就是因为它还原了戏曲的商品属性,而只有让戏曲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回到一个可以被消费的场景中,它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所以哪怕以后恢复线下演出,我也仍然会把抖音当作重要阵地。线上和线下相互补充,我们的戏曲舞台才真正完整,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弘扬与发展。”

    如今,在“文慧”挑大梁的大多仍是像王慧莉、缪佩红、杨音这样上了年纪的老演员。年轻的沪剧演员很少,一方面是因为沪剧的上海话唱词对很多非吴语地区的年轻人有天然的阻隔,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觉得沪剧过于老套,更愿意去看音乐剧、话剧、脱口秀。为了发展更多的年轻观众和沪剧迷,“文慧”也在尝试更多新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直播间无疑让他们的这些尝试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在王慧莉他们看来,虽然不知道具体哪些年轻人喜欢上了沪剧,但“哪怕只是发展了一个人,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