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循环示意图,俞家湾桑基鱼塘
文|嘉兴地名
俞家湾桑基鱼塘位于桐乡市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村民小组。 五泾村位于河山镇中心地带,东邻东滨头村,西邻河山集镇,北邻华台村、堰头村,南邻石门镇东池村。 五泾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道交错,水质良好,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
俞家湾桑基鱼塘面积约150亩,鱼塘和桑地约占一半,最大的鱼塘10多亩,最小的也有2亩多。 当地村民称狭长的高地为“田埂”,田埂与池塘交叉分布,田埂下为池塘,池塘上为田埂,高度较低,曲折。 就像陌生人来这里进了迷宫一样,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路。 自古以来村民就有“九埂十三池”之称。
俞家湾桑基鱼鱼塘是何时开始挖掘的无法考证,但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沈氏农书》年。
“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能壅桑、鱼,岁末易米,以为畜羊五六头,树桑之书。 ”
由此可见,明代以后桑基鱼塘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迅速,似乎形成了江南“鱼米之乡”的雏形。 俞家湾的桑基鱼塘的挖掘应该也是这个时期。
这种依靠自然的生产模式是江南水乡蚕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科学性至今仍值得借鉴
一个是在不改变自然地形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利用自然条件。 鱼塘利用原河汊、湖荡和低洼圩,桑基利用原高墩,经过多年深挖和铺培,使错落地貌逐渐生根。
二是根据地形地貌、地貌地貌,种植养殖不同物种,开展立体多样的经营。 鱼离不开热水,在深水处养殖鱼虾; 菱角、莲藕等属水生植物,浅濑栽培; 桑树很干燥,但不能缺水。 在岸边的高盐场栽培。
三是回收利用,不产生废弃物。 蚕食桑叶时,会产生蚕沙,鱼吃蚕沙,产生鱼粪,又作为桑树肥料转化为桑叶,环环相扣形成生态食物链,其间不会发生污染。
四、根据物候、气候、季节,一年完成一个周期。 初春水浅放下鱼苗,一季春蚕、两季夏蚕、三季秋蚕产生大量蚕沙,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此外,夏雨充沛,池塘饱满,鱼虾迅速生长。 冬季少雨,出池捕鱼,鲜虾供应市场,池泥运到岸上养桑,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桑树是摇钱树,鱼塘是聚宝盆。 ”以前在桐乡农村,浓荫遮天的桑林,潋滟的鱼塘,随处可见。 目前,像俞家湾这样保存比较完整的桑基鱼池屈指可数。
桑基鱼池是集种桑、养蚕、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养殖模式。 这种传统的种桑养鱼法,是种桑养鱼共荣、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特例。 可见,几百年过去了,它仍然发挥着作用,对我国的生态农业和淡水养鱼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水利界和农业界的专家学者都对这种生产模式给予很高的评价。 著名的《沈氏农书》和《补农书》等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记载和专门论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
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完美诠释,世界上绝无仅有。 这种生产模式的存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例证。
20世纪70年代,“平土造田”运动差点把俞家湾的“九埂十三池”填平。 池子太多,面积太大,人们把其中一个池子填满后,就使不上劲了,措手不及。
目前俞家湾桑基鱼塘已成为农耕时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典范,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