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奥名人推介008:如何在考场中谈论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是我的祖国,
电影是我的领土。
据《解放报》等法国媒体报道,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于当地时间9月13日在瑞士罗勒去世,享年91岁。
据戈达尔的家人透露,他并非因疾病或年老离世,而是选择了安乐死,“在所爱之人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此,铭刻影史的《电影手册》派导演已悉数不在人间。可以说,戈达尔的去世标志着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完结,标志着一种电影拍摄理念的终点,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让-吕克·戈达尔,1930年出生于从事医生行业的父亲保罗·戈达尔与法国银行业大亨朱利安·莫诺的千金奥蒂乐成婚后两年。
从小养尊处优的戈达尔四岁时由巴黎回到瑞士生活,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战”结束,戈达尔进入巴黎布丰中学修习高中学业。
或许是因为大把时间都用在了看闲书和看电影上的缘故,戈达尔高三会考没能合格,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生活无忧的他索性又回到了瑞士家中,一边复读一边培养起绘画的爱好。
19岁时,戈达尔重考成功,拿到了巴黎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怎么好好去上过课,绝大部分时间还是都用在了看电影上。
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里维特、夏布洛尔、特吕弗、侯麦等同道中人。“那时候对我们来说,电影就像是面包一样的重要。”
1950年,他与侯麦、里维特共同创办民间影评刊物《电影报》,赢得了著名前辈影评人安德列·巴赞的注意。
1951年,巴赞创办《电影手册》杂志,戈达尔等人开始为其撰稿,迅速闯出不小名堂。
1952年秋,戈达尔再次回到瑞士,在那里萌生了要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
靠着借来的35毫米摄影机,他完成了自己的纪录短片处女作《混凝土作业》。
1959年夏天,他的长片处女作《精疲力尽》在巴黎正式开拍。影片故事来自特吕弗从报纸上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
《精疲力尽》大胆打破各种传统电影拍摄规则,尤其是对跳接手法的使用以及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面对镜头与观众交流的做法,在整个电影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巴黎正式公映后,票房异常火爆,也让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继特吕弗的《四百击》后再次征服了观众。
带着好莱坞B级片色彩的《筋疲力尽》之后,戈达尔来了个大转弯,拍摄了以阿尔及利亚战争为背景的《小兵》,大胆挑战了当时的法国政府神经。“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理”这句名言也是出自这部电影。
和如今的电影观众对于艺术电影的固有认知不同,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主张思想解放,因此艺术电影绝非什么冷门,反而常会成为市场的宠儿,年轻观众对此类作品的狂热追捧程度,绝不亚于如今的好莱坞超级英雄漫改大片。
在这方面,戈达尔的《蔑视》《狂人皮埃罗》等作品都堪称代表。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半段,法国社会运动日渐频繁,戈达尔的电影笔触也越来越显政治化,《男性,女性》《中国姑娘》和《周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与日俱增。
从1980年的《各自逃生》开始,戈达尔重归传统叙事电影路线,不管是大名鼎鼎的《芳名卡门》还是相对落寞的《德国九零》等作品,均出自这一时期。
从2010年的《电影社会主义》到2014年的《再见语言》,再到2018年的《影像之书》,戈达尔的作品又重新变得抽象、晦涩,画面背后想要传达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
另外,尽管早年推崇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奥托·普莱明格等好莱坞导演,但自己当导演后,戈达尔一直跟好莱坞保持距离,他曾说:“不管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为好莱坞工作的。”
但好莱坞却始终对他礼遇有加:电影公司曾想找他去导《邦妮与克莱德》;简·方达不计片酬出演他的《一切安好》;到了201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还授予了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不过戈达尔却压根没当回事,甚至连颁奖礼也懒得去。
▷▷NO.8 让-吕克·戈达尔◁◁
关于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戈达尔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人物,跟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一样,都曾为影评杂志《电影手册》撰稿,并称 《电影手册》派的五杰。
从影评人变成导演后,他以《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轻蔑》等作品享誉影坛,激励了全世界范围内无数的后来者,可以说是 现代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片导演。
独特的哲学思考
思考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贯穿戈达尔电影生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他对 性别、阶级、信仰的政治暴力问题的持续追问,不仅构成其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且结构性地支撑了他具有革命意义的电影语言于电影叙述形式创新。
在构思《精疲力尽》时,戈达尔对政治暴力的关注就已经相当突出。尤其是 对性别政治的研究与批判。 戈达尔经常将这一点落到资本主义或男权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窥视与觊觎上,即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暴力属性的批判。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戈达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所减弱,但他对性别政治暴力内涵的关注度依旧。《芳名卡门》等影片中,两性关系中男性天然的暴力与控制欲,就较为突出地传达了他的思考。
反叙事风格
在登上世界艺术舞台的时候,戈达尔的文本构造就带有强烈的反叙事风格,即 中断叙事的连贯性。
这是戈达尔、雷乃以及新浪潮一代在画面叙述方式上一度热衷的风格,以《狂人皮埃罗》为例,戈达尔 不断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打断原有的逻辑,将时空移动、重置,并以此挑战观众。
声画分离也是戈达尔结合电影艺术本身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深刻的反叙述技法。 戈达尔在长期的实践中,运用多种方式,试图让声音本身成为电影叙述的一个维度,而不是被画面内容遮蔽、束缚的一个维度。
因此,在《芳名卡门》中,他直接呈现出声音本身的多元性,甚至干脆把声音与电影角色中的言语行为剥离开来。
打破文化惯例
戈达尔很早就认识到,在电影创作中,文化惯例就是叙事惯例,而叙事惯例,就是俗套。
所以,在早期,他对“脏话”的运用就有十分有代表性,开创了“电影口语”的领地。
后来,其他的失范现象,诸如《法外狂徒》中的“犯罪”,《轻蔑》中的“恶俗”,《精疲力尽》中的“荒谬”……
戈达尔通过这种方式, 打破了市民阶级对各种文化惯例的默认、喜好以及不假思索的认同感,自然而然达成了 反叙事的效果。
2018年,戈达尔的最后一部长片《影像之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他也通过远程视讯的方式与发布会上的媒体见面,回答大家的提问。
2020年,戈达尔与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电影系主任利奥内尔·巴耶进行了一场题为“新冠疫情时期的影像”的对话并做视频直播,引爆全球影迷围观。
那次直播中,戈达尔被问到是否还会继续进行影片创作,这位九十岁的老人笑着说:“当然”。同年12月,他的助手法布里斯·阿拉尼奥在接受瑞士通讯社采访时也透露称,九十岁的戈达尔正着手制作两部新片。
可如今,随着戈达尔离开人世,他的这两部未完成的作品,注定成了永远的谜。
▷▷NO.8 让-吕克·戈达尔 ◁◁
代表作
《精疲力尽》1960
《法外之徒》1964
《狂人皮埃罗》1965
《中国姑娘》1967
《芳名卡门》1983
■■■
NO.26 café▏
【完】
SUMMER
赛奥优秀毕业生代表(部分)
WELCOME TO S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