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被誉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被世界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由他的弟子和后传弟子整理的《论语》书,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通过学习《论语》和历史就明白了。 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阅读历史,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对孔子有了新的认识:
一、从小爱好学习,博学多才。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纰,母亲是颜征在。 叔伯纰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陬邑医生。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纰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孔子为私生子。 另一种说法是叔梁周晚年与妾颜氏结婚生孔子,当时叔梁周年龄大了,但颜氏还年轻,不合礼节,所以是野合。
无论孔子是“私生子”还是野合,孔子年轻时的生活都十分艰难、坎坷,叔梁纰表示他三岁时就去世了。 但孔子自幼好学,聪明敏捷。 在父亲的熏陶下,小时候玩游戏时,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所以年纪轻轻就熟悉礼法。 家贫地位贱,但学习从不懈怠,广泛涉猎周代贵族教育中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精通六艺而闻名天下。 他精通音乐、射箭和驾驶坦克。 此外,他还精通兵法。 他说“不教民战,就是舍弃它”,非常重视“跑腿兵”。 他的弟子冉有说他和孔子学兵法,领兵打仗,胜利归来。 晚年,孔子系统整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春秋》、0103010是孔子整理的,传说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是个公平的人。 为了把一生学到的东西告诉更多的人,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创办了私立学校,广泛招收社会各阶层的人入学。 他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甚至还有作恶多端的盗贼和社会底层的“贱民”。 孔子因每个人的经验、资质不同,被誉为人才教育、悉心教育、弟子三千、智者七十二。 为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治理国政,卓有成效。 孔子在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但无论事情的大小,都做得差不多完美。 孔子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受到齐景公的重视。 齐景公多次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 孔子给齐景公一个好建议: 1、善用人才; 2、“君君、臣臣、父、子”3、为政治之道敛财。 但是,由于齐国医生的嫉妒和排挤,他的治国才能没有在齐国得到发挥。
孔子五十一岁时受到鲁定公的器重,被任命为都宰,业绩非常突出。 一年后,晋升为司寇,之后晋升为大司寇。 五十六岁时,又晋升为代理宰相,兼任外交事务。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大有好转,国家实力大增,人民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十分良好,出现了“路不拾,夜不闭户”的良好局面。 孔子治理国家如此卓越,无愧于政治家的称号。
四、光明磊落,有勇气有计划。 孔子在大司寇期间,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加入齐鲁边境的夹谷会盟,企图利用会盟之机胁迫鲁国。 孔子识破齐国的计谋,向鲁定公提议加入会盟时,带着左右司马、武装随从防备不测。 鲁定公采纳孔子的建议,带着左右司马,各率五百乘骑战车远远追随,同时在夹击附近安排精兵埋伏。 果然,齐国大夫黎弥在两国公侯会礼后,召集士兵假扮乐工,以娱乐为名,妄图趁乱劫持鲁定公。 孔子临危不惧,一面召来鲁国卫兵掩护定公退兵,一面厉斥齐国神不祥、德愆义、待人失礼。 齐景公看到计谋被识破,马上退出乐队。 命令小矮人们演出,戏弄鲁定公。 孔子愤怒地谴责说:“无知的小人,扰乱诸侯者,应惩治其罪。” 申文须、乐颀二将、二将飞奔而来,一刀砍下戏队领队。 齐景公大为恐惧,大为感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 回国后,齐景公非常恐慌,向鲁国道歉,要求将占领鲁国的汶阳、龟阴等地归还鲁国。 所以,孔子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知礼不勇敢的文弱书生,而是勇敢的谋略家。
五、坚持信仰,永不放弃。 由于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列国之行。 在周游列国的漫长旅途中,行程千里,历尽艰辛,到处碰壁,受到许多委屈,被排挤、被包围,忍饥挨饿,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但是,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他都没能放弃自己的理想,改变自己的信仰。 孔子在陈国断粮,随从都饿病了,爬不起来。 子路气愤地见到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 “君子穷于安守,小人穷则胡作非为。 ’这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