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学》导演孙虹:用鲜活人生诠释大学之道
《大学》首映礼现场。
《大学》剧照。
该片导演之一的孙虹,本硕博都就读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第一个介入项目的导演,她介绍说团队花费三年其实就拍了一件事,“片中的四位清华人,一个是新生要入校、一个是毕业生要择业、一个是留学老师回国入职,一位是老教师要荣休,他们都处在个人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该片监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就此解读道,电影选择“大学精神”来展现的缘由,在于“大学的精神,一定是体现在人身上,所以电影选择了四个看起来普通、但是不平凡的老师和学生,从他们身上来传达清华的精神,传达大学的精神。
《大学》剧照。
孙虹
【对话】
《大学》剧照。
澎湃新闻:能不能就此次拍摄的经历,介绍下你们如何进入现场并客观地记述?
《大学》剧照。
澎湃新闻:你提到长期跟拍,如何让拍摄对象可以忽略掉摄影机的存在?
《大学》剧照。
“先天优势在于不用做长期田野调研”
澎湃新闻:本科就读在清华,你同母校间起码有十年相伴的缘分,这种置身其间,身为一份子的经历,为你此次作为导演领导拍摄带来了哪些优势?
澎湃新闻:熟悉,或者说过于习以为常,会不会让你们的镜头缺乏新鲜感?这点上要如何克服。
澎湃新闻:看完《大学》、非常感动的一点是,你的镜头抓住了清华人身上的一种特质,在我看来那是一种“静气”。
“把他们的音容笑貌留在片中,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澎湃新闻:能否再具体讲讲如何将片中四位人物故事的动作线融合在一起?
孙虹:每一个人物在展开故事的时候,我们都特别强调叙事性。其实整个片子的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晰的,每个人物都有一小段故事,去做主要的核心事件和目标的交代。这几个人物基本上在影片前半部分轮番出场,同时在人物的出场与出场之间,也设计了一些转场,来体现清华校园整体的环境,把个体和校园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观众会看到很多大师的课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澎湃新闻:近些年有不少反映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很多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大学问家的事迹都很令人感动。《大学》里四位主要人物,钱易老师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片中有处细节讲到她的父亲就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
《大学》剧照。
孙虹:清华大学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我们有特别多的老教授和老院士,记得邀请钱易奶奶的时候,她是最后一位答应出镜的。她非常的低调谦和,总是说自己身上已经有太多瞩目之处,不希望将镜头对准她。她越是拒绝我们,我们就越是不希望放弃,她身上亲和低调,就是清华人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体现。最后我们把所有想说的话手写成一封信,放在她的信箱里。信中说拍摄她并不仅仅是拍摄她一个人,清华这一辈的老先生都非常值得尊敬,通过介绍她的故事,进而辐射到那些她的同辈或者更年长的老先生才是我们的初衷,我估计她是看到这句话才有所触动最终答应了下来。《大学》中我们还拍了不少老先生,从他们的言行中都能够看到那代人的高风亮节,特别的有几位拍摄对象这两年已经过世了,能把他们的音容笑貌留在片中,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