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上海市民文化节书写人民城市文化答卷

上海市民文化节书写人民城市文化答卷

  2013年3月23日,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模式的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以遍布全城的“文化服务日”形式启动。十年后的今天,以“城市美育日”启动上海社会大美育计划,推动上海市民文化节迈向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办节宗旨,立足内容润节、市民办节、品牌立节、创新兴节,推出各类活动约40万项,惠及市民约2亿人次,培育各类“百强”团队和个人近万支(名),获评全国公共文化品牌活动等荣誉,成为上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路径缩影,见证和推动上海文化繁荣发展与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探索走出超大型城市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路径,培育和打造新时代十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海样本”。

  转变政府职能,建构群众文化新格局。上海市确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办节理念,发动社会力量,吸引各类主体,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组建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凝聚各部门合力指导办节、支持办节。同时,在社会层面首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办节,建立“举手”“牵手”“优选”机制,通过“输送”和“落地”良性循环,大力挖掘培育优秀市民文艺团队和个人,反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以“小团队”撬动“大文化”的高效运作模式。

  成就百姓梦想,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上海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向上、向善、向美精神需求,为市民群众搭建圆梦舞台,凸显文化亲民、文化惠民、文化悦民宗旨;始终秉持低门槛参与、开放式比赛、高水平展示原则,精心打造各项赛事活动,力求使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和国籍的人群都能获得参与机会。同时,在项目设计、参与方式、评选导向上,不过分追求技艺的专业,更注重成长与收获,鼓励真挚情感表达。市民与市民文化节十年如一日紧密相伴,在共鸣、共情中实现共荣、共生,构筑起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强大向心力。

  激发基层创新,提升文化治理新活力。上海市着力“抓两手”“两手抓”,通过“谁举手谁举办”,给基层更广阔平台,支持“能牵手尽牵手”,倡导强强联合,盘活资源;推动把更多优质特色资源配置到社区,把全民赛事首站落地在社区,在满足百姓参赛需求同时,为基层阵地引流。十年来,80%的上海市民文化活动举办在社区,延长服务、满载运行的公共文化场馆数量大幅增长。同时,基层文化队伍在高密度活动策划和组织中得到成长提升,工作人员成为“活动创意者”“项目策划人”;基层文化活跃繁荣助力基层治理方式变革升级,广场舞自治组织、“百姓明星”志愿服务、“菜场书屋”项目、“熟人社区”计划等应运而生,构建起市民自治网络,激发群众强烈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强化平台效应,增强城市文化新动能。上海市“一年办一次,一次办一年”的市民文化节,搭建起开放性城市文化建设大平台,架起连通各类文化活动实施主体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桥梁;架设资源整合平台,使办节方式从“独角戏”转变为“群英会”,激发多元文化主体“百花齐放”,十年里有超过50%的活动由各类社会主体举手主办和参与承办。同时,搭建活动策划聚合平台,开辟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新模式,每年统一主题、标识、活动全表,统一开展“文化服务日”、统一游戏规则、跟踪评价,建立起一套畅通便捷的公众信息发布系统;搭建市民文化宣传联盟,实现全过程“营销”,打造跨界融合平台,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乡村全方位融合,使“人人关注文化,人人享受文化”蔚然成风。“云上市民文化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五湖耀新城”等创新项目不仅助力城市发展,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全国影响力。

  上海市民文化节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深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携手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构建全民终身美育大课堂、大平台、大舞台,让市民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和诗意,助力构建“五个人人”新图景,孕育更多“人人出彩”新成果,共同书写更加生动的人民城市文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