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这部老剧可与《请回答1988》争锋

文/文朔朔

疫情来袭,举国动员。公共危机事件中,我们关注抗疫的宏大叙事,也关注疫情之下普通个体的生存。

面对未知,普通个体渺小,恐惧,手忙脚乱。

个体人物的真实特写,格外醒目,越来越多以平民视角报道的新闻,让人记忆深刻。

  • 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有这样一部剧,同样以平民视角,记录下了诸多重大事件中普通人的反应,它就是1999年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这部剧 以陈、林两家为坐标,勾画了改革开放后的点点滴滴,涉及知青返城、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故事。

    难得的生活质感

    即使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理解这部20年前的老剧,也不会有太多障碍。 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其对情感的细致描摹。

    《一年又一年》在亲情刻画上,与韩剧《请回答1988》有相似之处。

    并不强调人物命运的大开大合,展现的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琐事。 比如《请回答1988》中,狗焕的妈妈豹子女士,作为双门洞的主心骨,她用霸道强势护大家周全,外表的粗糙与内在的细腻形成反差。

  • 《一年又一年》中陈焕的母亲胡桂兰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文化,但社会这所学校锻炼了她,与人交往的人情世故在她而言,是一种本能。

    计划经济时代,常年做售货员让她有购买生活物资的便利条件。 比如卖鸡蛋时,一般顾客不能挑挑拣拣,买到变质的鸡蛋都是常事。 可是老街坊来了,她就拿起自己的小手电仔仔细细“照鸡蛋”,生怕有坏的。

  • 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正派”,但也正是这些细节,让人物生动。 此外,围绕人物的情节也颇有意思,在胡桂兰和女婿何大海的相处中,最为典型。

    比如,何大海因倒卖旧衣服而被警察抓起来时,胡桂兰急得瘫在床上,却又突然翻身钻到床下,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想要救回女婿;

    比如,何大海被罚的血本无归垂头丧气时,胡桂兰把他臭骂一顿,没顾忌所谓脸面。

  • 比如,何大海失踪一年重新出现,胡桂兰头也不抬就知道是谁,说两句狠话,而后也较真不起来。

  • 没有常规丈母娘和女婿的相处距离,胡桂兰与何大海的关系更像母子。

    这部剧的好看,第二点原因在于找梗。 创作者埋了很多与时代有关的细节,等着观众发现。 陈焕的父亲陈福生是一名电影放映员,借着工作,剧中总会出现电影片段,这些点滴透视出改革开放的变化。

  • “妹妹找哥泪花流”,从1979年的《小花》开始,人性情感改变了战争年代阶级意识形态对垒的主题,《乔厂长上任记》塑造改革先锋,《庐山恋》中第一次出现接吻镜头……时代变化投射到了影视创作。

  • 剧中,影院内播放着《垂帘听政》,陈福生和小徒弟在操作间讨论着“电视把电影挤了”。 内外荧屏相互关联,形成共振。

    是智者,亦是“凡人“

    想要实现个体叙事,刻画生活中的普通人必不可少,《一年又一年》描画了不同阶层形态各异的典型人物,看上去是在讲个人故事,同时又借助不同时间结点,与广泛的社会变革产生勾连。

    北大毕业的林平平被分配到电视台,作为新兴媒体行业的代表,她见证了中国电视行业从效仿电影到找到电视艺术规律的过程。 高干子弟林一达,从“官倒“到下海经商,官商身份的转换,让他成为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具象化代表。 林母在杂志社工作,1979年《大众电影》因接吻剧照引发的读者来信,剧中借台词点到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 在这些典型人物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位: 陈焕与何大海,他们兼具智者与凡人的特性。

    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陈焕是公认的智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背景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予他在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的资本,审时度势,支持姐夫辞职下海,在关键时刻劝返迷途的林一达。

    但情感生活上,陈焕有难得的“凡人“一面,对林平平,陈焕爱得自卑,不管是从最初想借《致橡树》表白,还是被林平平的”围城论“吓退,亦或是最后答应离婚选择成全,他都处于弱势。 但也正因如此,陈焕的人物形象才更加生动。

  • “下海创业者,谁知道人有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何大海也曾有过疑问,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与官倒林一达、被利益蒙双眼的潘起亮不同,何大海试错不断,他善于吸取教训,明晰底线。 在价值观念的转变时,与老婆陈青取得一致,这让他守住了婚姻。

    此外,剧中夫妇之间、情侣之间 、邻里之间的恩恩怨怨 、理解与误解 、情感与利益, 更体现了在一个新旧转换的时代中官与商、国营职工与个体经营者、贫贱与富贵、道德与金钱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

  • 光阴的故事:不相信“假如”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SARS》预言病毒终会卷土重来,一语成谶。

    假如当初“造谣八君子”的言论被重视,我们是否就能避免这场疫情?

    无法推测,因为历史不相信假如。

    就像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的题名一样,前后相继,互相作用。 剧中的第一场戏,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发榜,工人家庭出身的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成绩比他好的林平平却因家庭成分落榜了。 不同的家庭背景、理想观念为两人的结局埋下伏笔。

  • 从轰动一时的《渴望》 开始,编剧李晓明写出了表现改革开放后世事沉浮的《京都纪事》,记录第一批赴美淘金中国人的《北京人在纽约》,在《过把瘾》中他更是将婚姻生活的“鸡飞狗跳”在8集剧情中做到极致。

    但在《一年又一年》的创作中,他偏离了过去的创作轨道,有意淡化自己熟稔的戏剧技巧。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结合家人、同事的经历,将事件打碎了重新组合。

    改革开放后,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差异感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的,所以汲取中国传统史书的编年体叙事手法, 通过平民百姓一年又一年的日常家庭生活的变化 , 折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编剧李晓明看来,很有必要。

  • 如果说美剧的《24小时》采用剧内剧外时间同步的方式,还原紧张的叙事节奏,那么《一年又一年》则是以编年体史书的创作手法浓缩还原日常生活。 既让人有共鸣,同时又免于流水账式的乏味。

    之后,《结婚十年 》《金婚 》《王贵与安娜 》《相伴 》《咱爸咱妈五十年 》和 《金婚风雨情 》等剧,也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手法,书写平民史诗。

  • 《一年又一年》中,虽然一些重大事件没有被提及,很多问题也只是点到即止,但整体来看,并不影响剧集质感。 改革开放20年的变化,在这部剧中都有平实记录,这种平民化手法可以更多应用于当下的疫情报道。 同时,也盼望着疫情之后,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回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