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陈老师,比大熊猫还珍稀!“极危”鸟类黄胸鹀来福州“过冬”
N海都全媒体记者陈江燕
进入秋天,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候鸟开始陆续向南移动。 10日,福州摄影爱好者陈老师通过“智慧海都”APP告诉记者,在连江山堂村附近拍鸟时,意外发现了在田埂附近休息的黄胸鸫(w)群。 陈老师说,十几年前,黄鹂还是很常见的,但现在它已经成为“极危险”的物种,在国家一级注册保护野生动物,数量少,难得一次拍摄,所以通过海都报呼吁大家进行保护
小黄鸟,为什么成了“稀客”? 今天的《谈天说地》,我们来谈谈黄胸鹭背后的故事。
陈老师拍摄的黄胸鸮
拍鸟“幸运儿”,捕捉到“稀客”身影
上周六,陈老师和几个摄影爱好者一起来连江县山堂村拍鸟,在村里的稻田附近,偶然遇到一群黄色的胸鹭在树枝上休息,马上拿起相机拍下了小鸟的身影。 但是小鸟们很警惕,一发现人类靠近等异常动作,就马上飞走了。
拍摄失败的陈老师随后去了两次连江,10日上午再次寻找黄胸鹂的踪迹。 从连江回来后,陈老师向海都记者分享了拍摄黄胸鹭期间的所见所闻。
“当时是早上9点左右。 鸟们站在稻田附近的小树丛上。 其中有几只黄色的胸鸟。 黄色的腹部非常吸引眼球。 即使躲在麻雀群中,也能很快与褐色的黑麻雀区别开来。 ”陈老师说,确认黄胸鹭的位置后,他沿着田埂轻轻靠近,在距离小鸟10米左右的地方,马上举起相机拍摄。 “不到两分钟鸟就飞走了,同行的有四个人,只看到了两个人。 可以说我非常幸运”
陈老师说,村子里生态环境很好,经常有各种鸟出没,是很多拍鸟爱好者的“秘密基地”,他经常在这里待半天,但这次拍摄的黄胸鹭数量很少,平时很少见面。
陈老师拍摄的黄胸鸮
小小黄鸟,随季节“换衣”
陈老师提供的照片显示,黄胸鹭身材不大,体长15厘米左右,胸腹部羽毛毛色呈亮黄色。 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介绍,黄胸鹭因其独特的外貌颜色特征,有很多“黄”字的“小名”,如黄胆、黄腹囊、黄豆瓣、麦黄雀等。
“作为候鸟的一种,一到冬天黄胸鹂就来福建越冬。 ”杨金说,黄鹂喜欢在灌木、芦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中活动,常常成群结队地来往于农田和芦苇丛之间。 因此,陈老师等人有机会在连江山堂村的稻田附近发现了黄胸鹭的踪迹。
顺便说一下,黄鹂的翅膀随季节而变化,从繁殖期(4月到7月)到冬天,翅膀从繁殖羽变成冬羽。 杨金说,以雄鸟为例,在繁殖期,雄鸟的顶冠和颈背总是呈现更深的栗色,脸也比较黑,脖子上有褐色的彩环。 在非繁殖期,颜色变得相当浅,下巴和喉头变黄,只有耳朵附近的羽毛是黑色的,有斑纹。
杨金说,分辨鸟的雌雄也很简单。 雌鸟下面的嘴是粉红色的,上面的嘴是灰色的,和雄鸟不同。 而且雌鸟顶冠部纹常呈浅砂色,两侧有深侧冠纹和狭窄的白色翼斑。
陈老师拍摄的黄胸鸮
因“天上人参”谣言,黄胸鹀从“无危”变“极危”
杨金说,十几年前,黄胸鹭仍然是数量丰富的濒危物种,全国许多省份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但是2004年以后,作为危害农业生产的害鸟被大量捕获。 不仅如此,民间还误认为黄鹂有补肾壮阳的功能,不仅黄鹂“肉味美”,而且还有“天上人参”的谣言。
随着谣言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对黄胸鹭虎视眈眈,它们大肆捕猎,以此作为餐桌上的食物,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禾花雀美食文化节”。 加之农田数量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农药大量使用等原因,黄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到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 (IUCN )官网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黄鹂的评级从“濒危”提升为“极其危险”。 今年2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黄胸鹭首次被列为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 短短十几年,黄胸鹭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公众爱鸟、护鸟等意识的加强,黄胸鹭的交友率已经加强。 但黄鹂的生存状况依然严峻,公众依然关注,呼吁身边的人一起保护。
谢谢陈老师提供照片。 奖励50元。
编辑:白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