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得到方向,忍得住煎熬——《风声》,愿《风声》后世间再无风声
近些年,谍战剧异军突起,电影《风声》、电视剧《解密》、《暗算》让看过的人大呼过瘾。以上这些关于密码、间谍、情报人员的故事都出自麦家老师之手。可以这样说,在谍战这一领域,麦家是大咖。
曾经看过电影《风声》,几位演员的出色表演可以说无可挑剔。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风声》这部小说,本以为可以重温电影,读过之后才发现小说与电影相去甚远,可以说换了一种面貌。
这个故事还要从几位主角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顾小梦住进裘庄的小楼开始。汪伪政府内部出现了内鬼,这个人是谁?张司令的一张密码条上明确写着“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鬼?”矛头直指明面上执行公务,实则接受调查的四人。
谁是中共安插在汪伪内部的老鬼?谁能在汪伪政府的重要部门深藏不露?谁将重要消息传递给了其他同志?是剿灭国共两党毫不手软的吴志国,还是唯唯诺诺的金生火?是冰冷深沉的李宁玉,还是奔放傲气的顾小梦?
麦家的谜团真是织就的密密层层,千头万绪,勾起大家的好奇,引着人们去猜。你猜是吴志国吧,麦家又放出了顾小梦的马脚,你觉得顾小梦是老鬼,李宁玉又和吴志国打了起来,谁是老鬼?麦家的线索给得吝啬,让你猜也猜不出来,不仅仅是读者猜不出来,负责审问的日本人肥原也猜不出来。
悬疑故事如果让人一猜就猜到结局,那还叫什么悬疑呢?最好是猜到了开始,却没有猜到后来,没有猜到结束。在我看来,写悬疑谍战的小说家最费脑力,要一层一层给读者织网,还要适时放出蛛丝马迹,网要至得合理,逻辑性强,线索要放的合适不突兀不偶然,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猜下去,推理下去。《风声》这张网织得合理。
老鬼到底是吴金李顾中的哪一位?我不想解密,这样的小说自己读才算有意思。不管谁是老鬼,终是被困在了裘庄,被暴露在敌人的监视之下,他还能传递情报吗?能通知自己的同志,汪伪特务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准备逮捕他们吗?能不能通知那些即将来开会的同志取消原定会议呢?
在严密的监视下,身背重任的老鬼一定心似油烹。麦家将整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放在裘庄的小楼内,地点单一不变,四人暗怀鬼胎,使每个冲突更加激烈,也增加了故事的压迫感,可读性更高,也让读者揪着心,这老鬼能不能熬得住?能不能开辟出一条道路,送出情报?
作为老鬼一定是煎熬的,一定是孤独的,在一次次尝试失败后,又一定是绝望的。麦家层层铺垫层层展开,直到最后老鬼牺牲了自己送出了情报。
老鬼是那些曾经在隐秘战线开展工作的同志的杰出代表,也可以说那些无名英雄的形象,促使麦家塑造了一个睿智沉稳的老鬼。大孤独大绝望的环境中,还能有所作为的同志,必定是有大智慧大信仰的人。他们愿意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奉献智慧,奉献生命。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需要有一群信仰坚定的人出现,也需要这样的英雄,老鬼正是这样光辉的形象,他摸得到方向,忍得住煎熬,舍得去牺牲,守得住信仰。
老鬼的情报是怎样传递出去的呢?
这是麦家编织的又一层扑朔迷离的网。麦家借由两位参与到此事中的两个人的嘴,讲述了不一样的传送情报的方法。
第一位说是一幅画,老鬼被杀后遗体遗物被当天送还家属,老鬼的家属也是卧底,及时传递了消息。第二位呢,说法恰恰相反。按当时的情况,老鬼的遗体遗物怎么可能那么快送还家属?肥原也不是好惹的角色呀。情报的传递完全是老鬼策反了自己,帮老鬼做了最后一件事。然后麦家又通过这两位后人的讲述,继续着故事,增补了一些细节。
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把一个故事写三遍?
麦家说,他觉得一个故事值得反复去写,只有通过不同人的嘴,不同人的讲述,才能将真相辨别清楚。麦家认为真相与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多了视角多了切面,有了怀疑的声音,怀疑精神只会让真相更加清白,更加稳固。
麦家通过《风声》不仅传递了价值观,更是利用三重叙述的结构,将一个故事多视角呈现,引着读者去思索,去质疑,去探寻。从而将质疑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读者脑中。这也就是麦家的小说被命名为“智性小说”的一方面原因。
总之麦家就是以他别具一格的写作深入人心,让人读着读着就上了瘾,读着读着又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爷爷奶奶讲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扎实、安稳、平静、舒适。
麦家曾经经历了十一年漫长的籍籍无名时期,他说自己是被“废”了的那种人,生活空了,废了,小说家才活了。在这漫长的十一年中,麦家像处于绝境中的老鬼一样,忍得住煎熬,也慢慢摸到了方向。他成了一个出色的讲述者,写出了受人追捧的小说。不过,那些熬过去的经历只有他自己知道。《风声》这部出色的小说,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动了多少刀,改了多少次。一个出色的小说家要随时挑战自己,一部好的作品是在一刀刀雕琢中完成的蜕变——《风声》恰恰如是。
除了品《风声》,《人生海海》也是蛮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