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扎实做好民族地区文旅工作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3月31日,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凉山州西昌市启幕。近年来,四川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总体部署,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广泛地惠及各族群众。
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建设民族地区州县两级公共图书馆54个、文化馆 54个,实现两馆县级全覆盖、全部免费开放。组建乌兰牧骑演出队、格桑花演出队、帐篷图书室、流动放映队等常态化活跃基层一线、提供流动文化服务。创作推广《情深意长》等一批演艺项目,繁荣发展民族艺术;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彝族火把节、藏历年、羌族瓦尔俄足节、苗族花山节等10大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以来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548万元、投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35万元,加强民族地区文物修缮保护。构建全省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功申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全省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5项(全省153项),彝族火把节入选全国10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将白马文化、嘉绒文化、康巴文化、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等民族特色文化区域认定为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壮大特色文旅产业。创建九寨沟、稻城亚丁、泸沽湖等69个A级景区(3个5A级、19个4A级,47个3A级),建设大九寨、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茶马古道、黄河探源和小凉山彝族文化、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特色医药健康、户外运动、冰雪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业态创新融合,发展“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在阿坝、甘孜、凉山和绵阳、乐山设立的70余个民族手工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直接带动1.1万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