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室是怎么分的,现在医院把病室分那么多科,而中医为什么却只分六类?
现在去医院,至少要面对十几个科室吧,《伤寒论》把人体不适分为六类是不是太少了? 西医以“科学”自居,医院科室越开越多,病分越细,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科学”的东西,分得越细越专业,把眼睛看得最好作为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用显微镜、超声波、CT、核磁共振去看。 好像只要细分开来,让其看起来更清楚就能找到疾病的原因。
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病毒来了也治不好,体内出了什么事也只能关掉……
那《伤寒论》只分成六经,粗糙还是熟练?
其实圣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不追求高明,只致力于解决问题。
《伤寒论》的起源,大概是古人以朴素的心情观察这个身体的吧。
身体不适表现在什么方面? 人体用什么行为可以解决这些不适感? 后一个问题更重要。 )
在药物和医生出生之前,人体是治病的“先行者”。
古人只是跟着“前人”观察,分析能解决躯体疾病的人们的行为,以药物画葫芦模仿—— 《伤寒论》里的“汗”、“吐”、“下”三法,都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
跟着人体行动,就站到了高处。
古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此。 不跨越人体,先模仿,再做必要的发挥。
老中医就是这样慢慢成形的,六经也是这样慢慢总结出来的。
只要回到源头观察思考,我们也能站在那个制高点上……
例如,10人被雨淋湿,按理说,受到了寒邪湿邪,但结果5人生病,5人没事。
没关系的人应该可以无声无息地把疾病和疾病赶出体外。 这真是理想的状态。 )
生病的人,因为身体和病邪还在战斗。
既然是交战,首先要考虑的是兵力是否足够。
感冒时,能产生体液和蒸腾力从体表毛孔排出邪气吗? (汗); 人体的能量就是在有形液体上施加一种无形的力,这种液体能否破坏腹部,产生体液和力,将废物排出(吐出)和排出(下)。
所以,身体的能量水平,首先要考虑——能量足够,应该是“阳”; 能源不足被定为“阴”。 于是,六经就这样第一次把阴阳分开了。
以前学过的三阳病,在能量充足或并不特别不足的情况下,被称为“三阳病”。 )
能量充足,赢得战斗的概率当然很高,但现实问题是——对错交战的战场,在人体内部,是人体自身。 所以能量太充足,身体反应太激烈,给战场带来巨大的破坏,人体也很痛苦。 温病和阳明病是人体能量充裕、战争激烈、人难以跟上的典型。
所以,前文说,理想的是无声地排出疾病。
能源不足,消极抵抗不好; 能量太多了,战争白热化也不好。
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提倡的“守中”。 任何事情都是难免的,体现在身上也是如此。
“守中”也是顺应“天道”。
“天之道,以损多补短。 ”
在《伤寒论》,作为能量卡路里“补缺”的药,有附子、姜、桂枝、大枣、甘草、人参……
破坏能量“剩余”的药物有:生石膏、黄芩、黄连、大黄、芒硝……
以上药物的运用,最后是为了实现“中”。
以上是能量分阴阳的由来,客观实际,没有臆测成分。
而且,人体排出疾病的出口也很明显:
要么通过体表皮肤毛孔排出体表疾病,要么通过呕吐、排便排出内部废物,存在无出口状态的——只能定义为“表里之间(半表半里)”。
以上三种情况根据“是否存在排污口”分为。 合并能量“阴阳”,为23,即为“六经”——表阳病(太阳病)、里阳病)、半表半里阳病)、少阳病)。 表阴病(少阴病)、里阴病(太阴病)、半表半里阴病(厥阴病)。
理解以上实际情况后,可以明白以下内容。
六经病,其实不是病,人体无法治愈的六大僵局—— 《伤寒论》叫“病”,不是现代医学定义上的“病”。
现代医学定义的“病”是人体现象的分类。
但是,人体现象多么多啊。 例如,大多数呼吸科都是肺部有问题,但为了寻找肺部有问题的原因,除了肺部本身炎症、浮肿、痰饮外,很可能还与肠道堵塞有关。 (经方名家有几个医疗方案详细叙述了用腹泻药治疗肺炎的经过) ) —— )那样的话,应该去肛肠科吗?
一些精神病患者发疯发狂可能是因为肠道淤塞(同样可以证实许多名家的医疗事件),但不能被神经内科送到肛肠科……
所以,要把“病”用现象分开,抓住细枝末节,着力“治”。
“治标”的方法有时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错误。
而且,用人体无法治愈的僵局来区分“疾病”,抓住了本质。 因此,《伤寒论》可以实现卓越的效率,效率好得让美国人难以置信。
合并《伤寒论》的六经辩证、《金匮要略》的“虚实”,可以包罗天下所有疾病。
以前分析过的“三阳病”,其实是《伤寒论》的学习重点。
纯粹的三阴病非常少,典型的能量弱反而非常多。 ——准确地说,现实中治疗人,多是单纯使用三阳病方剂,三阳病方剂和阴病方剂较多,单纯使用三阴病方剂的情况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