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交焦虑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又该如何改善 ?

社交焦虑主要由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定义,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由于害怕自己的错误和行为不当,担心被他人过度关注和评价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感和回避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由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组成,通过改变个人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改变不良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其中认知起到中介和协调的作用,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消极情绪都是由非理性认知产生的,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都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个体不同的认知方式影响着其情绪和行为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不安的产生,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不合理认知,在社会上产生紧张感,从而逃避社会行为。 因此,通过理解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来改变行为。

我们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首先通过认知干预帮助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识别自我不合理认知,形成正向自我认知;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放松技巧等训练,减少青少年社交焦虑;最后,掌握社交技能

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学,是在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是通过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

他还强调了小组领导的重要作用,以及小组成员参与小组决策和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小组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小组内人际关系、小组与个人关系、小组内内在动力、小组间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

本研究可以将群体视为一个场域,群体中的成员不仅受到自身的影响,还受到群体中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群体的影响。 因此,在小组活动中,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小组凝聚力和合作氛围,社会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协调作用,推动小组目标的实现

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外貌、价值观、身心特征等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外在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贫困家庭的学生如果因为低估了自己而陷入交际困境,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自我认识的偏差。 前期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贫困家庭青少年认知存在偏差。

在自我认同上,一方面贫困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自卑感,自我评价低,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定自己,没有自信。

另一方面,青少年常常把自我聚焦在负面评价上,夸大别人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评价。 在家庭认知方面,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同龄人之间存在差异,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觉得自己不被别人喜欢,在交往中缺乏勇气和主动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此时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引导不正确,容易发生情绪波动。

另一方面,贫困家庭的父母由于工作忙、生活压力大,对青少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对青少年缺乏陪伴和教育,贫困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当他们处于压力状态时,焦虑感明显,退缩,回避社会另一种是冲动,发生难以控制自己脾气的情况。

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个表示在公共场合过于紧张。 例如,上课时当众回答问题,向长辈打招呼,进入新的集体时等。 在这些场合青少年会脸红、身体颤抖、心跳加速、说话左右摆动、身体僵硬。

另一个发生在性格极端的青少年身上。 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关系。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与他人争吵,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交往活动,它起着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但贫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存在社会交往困难的问题。 成传雄在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交往中,贫困学生的主要社会行为特征是社会回避,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交往被动、自我封闭。 二是缺乏自信,社会质量低下;三是社交技能不足。

贫困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自卑感、敏感等不良心理,缺乏自信,害怕在同伴面前丢脸被嫌弃,在团体活动中往往选择旁听或不参加。 引起社会回避行为。

另外,由于家庭指导不足,与同龄人相比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老师和不熟悉的人面前说话紧张,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也限制了青少年与家人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增加了社会上的不安全感,严重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争吵等不良反应

在自我认同方面,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容易有自卑感。 他们经常自我否定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在与人交往中害怕被周围的人拒绝,觉得大家不喜欢自己,没有自信,很难敞开心扉融入集体,逐渐远离集体,避免社交。

在社交能力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学习,他们没有时间进行社交技能的专门训练,在社会交往中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不能很好地与同伴相处。

在家庭环境方面,贫困家庭的父母每天忙于生活、外出打工,对孩子关注度严重不足,很少与孩子沟通。

有些青少年从小就被寄养在长辈家里。 大部分时间是自己。 因此,青少年无法满足情感需求,逐渐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陷入社交焦虑,产生偏差行为。

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行为,贫困家庭的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导致他们与同学之间缺乏共同话题,逐渐脱离社交交往。

在父母教养方式上,贫困家庭的父母大多教育水平不高,对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常常会出现负面评价和过度谴责的行为,使青少年自信心下降,在与同龄人交流时不能积极表达自己,或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甚至很大程度上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场所。 另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使青少年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如果学校教育和引导不当,容易形成学生之间交流的小团体,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与众不同,心理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教师以提高学习成绩为中心,不断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 在学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们不能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学校也没有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心理、行为方面关注较少,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不足。

对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家里和学校之间,缺乏时间和物质条件与社会接触,对外界社会了解较少,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对贫困家庭有错误的认识和偏见,使他们在社会上脱颖而出。 这些都会使贫困青少年容易遭受社交挫折,无法融入群体,长期以来选择积极回避社交场合,产生社交焦虑。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社交焦虑导致青少年无法在学校与同学正常沟通,无法在社会场合积极社交,害怕应对社会,规避社会行为,长期缺乏社会能力,必须及时解决,才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组的工作方法是将具有相同需求的小组组成一个小组,设计符合小组需要的小组活动。 另一方面,团体活动为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了与同伴交流的平台,团体中团体之间存在同样的问题,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提高社会能力。

另一方面,在群体环境下,社会工作者更容易观察群体成员在交往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和错误行为,能够及时引导和纠正成员,在各项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顺利实现群体目标。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