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乡村振新,青年赋能乡村振兴
春日的福建平潭北港村,每月一次的“北港志愿服务市场”再次落下帷幕。 文创商品、手工艺品、各种美食琳琅满目,无论老人孩子、旅客商人,脸上涂油参加台湾少数民族舞蹈表演……在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的协助下,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旅游卡圣地。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关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运用新潮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乡村振兴增添繁荣的能量。
2021年4月28日,沈阳理工大学“青春奋进跟党走学史明理强信念”主题升旗仪式暨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仪式举行
青年是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请购买我们的虾米。 ”这是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律峰首次参加直播活动,他推荐的虾米是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好宝贝”。
作为“80后”农村党支部书记,王律峰在农村基层工作近10年。 在他的领导下,民伱村从以前经济薄弱的村子,变成了农业多样性发展的富裕村。
为了改变仅靠提高粮食产量来增加经济效益空间的困难局面,王律峰带领村民率先在宝山区开展稻田小龙虾立体养殖,建立水稻、小龙虾立体养殖基地,举办“小龙虾钓鱼节”,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民伶村也在探索利润最大化的现代“稻虾”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的“民辰”牌优质龙虾和大米供不应求。
在自己富裕起来之后,民仫村积极推广这种优良模式,让周边农村农民共同参与,在民仫村的指导和技术输出下,周边已有不少农村启动了“稻虾混养”工程,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促进了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村里人的事,就是我的事。 我的工作是为人们服务。 ’这是王律峰始终秉承的工作原则。 他坚持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切实解决村民民生问题。 如逐步将村民大病慰问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2000元等。 同时,坚持服务凝聚党员群众,依托“社区通”平台,开设村民议事专栏,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形成自治共治的良好局面,同时,《民情日记》、村干部派驻居委会等平台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轰轰烈烈展开,2020年4月,王律峰兼任罗泾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五村联动”工作,为乡村振兴继续添砖加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像王律峰这样的青年身影随处可见。
他们中有些人站在三尺长的讲台上,当了传播知识的人民教师。 有的成为乡村诊室医务人员,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有的成为“农村产业伙伴”,助力脱贫攻坚; 大批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成为乡村治理模式改革的“急先锋”……青年已经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王律峰对民众村各类现代化农业设备如数家珍
青年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由于销路看好,中国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但2013年突然异常的高温天气给海参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每年造成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我永远忘不了今年的炎热给海参产业带来的打击。 ”作为棘皮类病害防治和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一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驻点科学家李彬得到消息后立即在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展开调查,看到养殖户憔悴的脸,李彬说:“海参的养殖周期需要2~3年,相当于这几年的投入血本
这使李彬认识到耐高温新品种的选育和高温减灾研究迫在眉睫。
其实从2006年开始,李彬所在的棘皮类病害防治和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就开始为中国选育抗逆海参,他自己长期赶赴生产现场,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几年如一日。
经过12年抗病性高温水产国审新品种“参优1号”问世,推广面积占全国主产区的%以上,成为海参产业的主养品种。 富馀渔民,新增就业1500多个,为渔民就业增产增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李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 在通过现场指导、技术服务、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推广的同时,李彬还推动了全国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市海参产业技术工程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的搭建; 为多个国家级海参原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等提供技术支撑的累计培训技术带头人剩余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剩余人员; 编纂了《海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 《中国海水养殖病害图库全集》等科普书籍……
“克服技术瓶颈的年轻人,渔夫眼中无所不能的专家”,这是李彬被选为“全国农村青年财富领袖标兵”的颁奖仪式,也是他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动力。
李彬(右一)深入海参养殖一线考察调研
台港澳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来到福建平潭北港村,不仅可以欣赏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还可以收获“黑压压”的美味——石凤酥。 这种与小石头相似的点心,是北港传统石厝和台湾传统小吃凤梨酥的大胆组合,也是台湾青年林智远创办的“石会唱歌艺术村落”招牌之一,深受游客欢迎。
“一是因为平潭里到处都是石头和石头房子。 另一个是因为我们“石头唱歌”。 ”说到石凤酥的诞生创意,林智远这样解释。
而像石凤酥这样的创意,在石会唱歌艺术聚集的地方还有很多。 用平潭主食之一的红薯制作的《我的甜心》明星电影、有平潭“青泪”美景的手绘冰柜贴、制作马刺和绣花鞋的手工坊……一件件特色文创商品不仅能融入北港村的美丽
2016年,林智远第一次来到北港村。 “村民很朴素,很亲切”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同时,北港村独特的石厝民居和美丽的风景也让他萌发了“结合地方乡村特色,融合台湾文化,扎根创业发展,打造北港村旅游文化”的想法。
于是,在林智远的带领下,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从最初的文创咖啡馆,到民宿、餐饮、音乐广场等的开发建设,石会唱歌艺术的汇聚发展成为北港村文旅发展的“缩影”。 在北港村落户的6年间,林智远将自己的价值和台湾年轻人的特色与活力发挥到了极致,让昔日的小渔村成为如今的旅游示范村。
今后,林智远将致力于促进两岸青年更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踏上乡村振兴的征程。 “两岸家人,这是分不开的关系。 ”林智远说,“台湾青年的设计创意和大陆青年的落地,将使我们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 我们将继续探索挖掘乡村发展的新方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 我希望乡下一年比一年好。”
在贵州从江,也有像林智远一样心灵在乡村振兴的澳门青年的身影。
全国青联澳区特邀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澳门青联)秘书长戴嘉萍介绍,澳门青联于2018年9月组织澳门各界青年团体组成“澳门青年贵州从江扶贫工作队”,分教育扶贫考察组、医疗扶贫组和产业扶贫考察组三个小组同时开展考察工作,从
医疗扶贫是从河里脱贫的重要一环。 戴嘉萍说,医疗扶贫小组经过深入走访观察,指出了江河贫困人口生活环境不佳、易患病问题,并积极开展了解决方案。 除了支持医院完善医疗资源、建立独立慢性病团队、加强医学合作的建议外,还以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多次向当地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常识讲座,以“治标”为目标,受到群众好评。
有过扶江脱贫攻坚的经历,澳门青年对振兴农村的贡献力度更加积极。 戴嘉萍说:“澳门青联还将举办一些交流访问活动,组织澳门青年深入农村调查,发挥自身优势,从医疗、社会服务、教育等领域为有需要的农村提供帮助。”
北港蓝眼泪音乐休闲广场举办两岸青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