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长平之战惨败,赵括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军事天才?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经典的一场战役,也是秦昭王、白起、范睢配合最默契的一场战争,而输家赵国的赵孝成王和赵括则被后人研究来研究去,到底谁更无能?

赵孝成王作为后方的统帅,无论是对内的人事调用、后勤保障(粮草),还是对外的合纵,都毫无战略眼光可言。

那赵括又当如何评价?是军事天才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菜鸟?我认为都不是,他的虚名是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赵奢。

如果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阏与和长平一样重要。阏与位于漳水流域,而长平位于丹水流域,两条水系交汇到一起,穿过太行山抵达赵国的邯郸城。除此之外,那里有个著名的滏口陉,秦军可以从这里直捣赵国的首都邯郸。因此,阏与之战对赵国而言,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是和长平之战一样重要。

阏与之战、长平之战进攻路线

阏与之战前夕,赵奢故意在邯郸附近的武安构建营垒,迷惑秦军,以为赵国旨在坚守,而无意救助韩国。然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到达阏与,并占据有利地形,将秦军击溃。赵奢的名声从此威震诸侯。秦国再也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而将战场转移到太行山的另一侧野王附近。这里不再展开。

上文提到了长平位置的战略意义,因此长平之战对赵国非常重要,而此时赵奢已经过世。那么,赵孝成王也会考虑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也就是为何秦国一离间,赵孝成王就立刻起用赵括,替换掉坚守的廉颇。记得赵奢曾说过:“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他以为赵括会如其父赵奢一样勇猛且多谋,来化解赵国的燃眉之急。

一、轻敌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以赵奢对赵括的了解,他早就看出赵括自以为饱读兵书便可以笑傲沙场,然而一个“易”字却道出了赵奢对赵括的担忧,战场上轻视敌人便意外着失败和死亡。

二、毫无战术

首先,从赵括抵达前线后,将前方将士大换血,弃坚守两年多的将领不用。那些将领熟悉秦军打法,了解当地的地形,而换上去的和他一样,不熟悉前线态势。

其次,秦军佯败,赵括并率领全军杀出。我没听说过这样的打法,难道不需要考虑被敌人包了饺子吗?

再者,当时,廉颇守在第二道防线丹水处,与秦军夹水而阵。像这样的形势,基本上谁先过河,谁就输,因为对手至少可以半济而击之。然而秦军并没这么做,渡河如此容易,不符合逻辑的打法,这分明就是诱敌深入。然而,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赵括竟浑然不知。

最后,秦军占领野王,可以从那里引军从丹水后方包抄赵军。赵括为什么要放弃那里的防守?而自愿跳到秦军的包围圈中。这种自寻死路的打法实在是莫名其妙。

三、虐待将士

善战的将军基本都很爱护自己的士卒,例如赵奢和吴起。而赵括忙着谋私利,完全不体恤手下将士。临阵之时,谁愿意为他卖命?因此,他母亲才早早地和他划清界限,不想族人被他连累。

说句实话,本来60万兵力包围45万就是个奇迹,如果真集中火力朝一个地方冲出去,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怎么就输得这么惨?居然连只蚊子都没飞出去。

阏与之战使得赵奢威震诸侯,秦人为之却步,赵奢也因此成为当时赵国的骄傲。赵奢去世,长平之战爆发,廉颇固守,秦赵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然而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心怀不满,秦人使离间计,赵括便出现在赵孝成王的棋盘上。赵孝成王以为赵括会像其父亲赵奢一样,在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出其不意击退秦军。

然而,同样年轻的赵括实在是太轻敌了,不但全线放弃重要的战略防线丹水,还对敌人故意放弃丹水阵地的诱敌深入之计浑然不觉,以致于45万大军深陷秦军的包围圈之中。

更令人遗憾的是,45万大军竟然无法撕破60万兵力包围圈的任何一角。也许是因为赵括从来没有善待手下的将士,以致于赵军深陷包围后,赵括可能失去了对赵军的绝对指挥权。

熟读兵书也好,为长平之战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也罢,虽然赵孝成王难逃其咎,但是,也确实没看出赵括有多少能耐。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