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中何小萍的悲剧无关善良,而是她那缺乏爱的家庭导致的
冯小刚导演的《芳华》票房冲破14亿。完美阐释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电影中几乎每个人物又都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其中对于男女一号的刘峰和何小萍更是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好人不一定好报?为什么只有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其实结合电影和小说来看,何小萍的悲剧似乎是性格使然,但是形成她性格的又和从小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情商不太好有关。
黄轩扮演的刘峰是男一号活雷锋似的标兵,无论原著还是改编后的电影结局都不算好,原因很多留在后边来说。这里主要说一下苗苗扮演的何小萍,一个出身不好,渴望到部队不受欺负,却更加备受欺负,续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何小萍是善良的,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得不到被善良的对待呢?为什么从一开始到部队起就备受欺凌?其实这或许还真的和情商有关,当然导致这些原因的很可能也是因为家庭原因,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何小萍这样的女生,就算在当今这个社会一样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首先,必须得承认,何小萍是善良的,但是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说明,善良从来就不是可以被庇护的因素。很多人就是因为善良而吃亏上当,我们不是不应该善良,而是更应该有情商。何小萍从一进部队开始,就不讨好。先不说她身上有味,就说她偷偷拿林丁丁的衣服出去照相就是一大失误,也是被大伙看不起她的真正开始。当然,这或许不能完全怪她,从电影和原著中我们都可以知道,她的出身不好,原著交代的更加详细一些,何小萍(原著中叫何小曼),电影和原著都提及他父亲,但是电影中何小萍父亲似乎是反右或者W革时期作为老九被革的对象,关牛棚后没有等得到平反郁郁而终(何小萍当时已经当兵了)。电影中的何小萍虽然没有父亲贴身关爱,但是至少精神上有寄托。
而原著则残忍得多也更加现实得多,原著中的何小曼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那场人祸后让她们很穷,后来一天父亲赊账给她买了油条后就上吊自杀“自绝于人民”了。何小萍的母亲和她一样天生丽质是一个美人胚子,原著中提到28岁的年龄却只像20出头的少女,这样的美女历来都是不缺嫁的,于是何小曼跟着母亲改嫁,做了一个“拖油瓶”,嫁给一个厅长,然而新家庭却成为了她的第一个战场,在家里连保姆都可以给她眼色看,不断向厅长打小报告说这说那,而她的母亲并无能为力,她的嫁娶或许还真的不是因为什么爱情,或许只是想找个好点的依靠,吃饺子捡着烂的娘俩吃,吃肉只敢放在碗底,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囫囵吞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舍不得吃的也悄悄藏着晚上躲在被子里吃。
说完她的身世,其实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她并没有好好得到过家庭的关怀和爱,更没有得到过好的家庭教育。何小萍偷林丁丁的衣服去拍照,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内向不擅交流,也可以理解为她自卑怕被人拒绝,但是结合原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正如她躲在被子里吃东西一样,她受够了歧视,于是产生了不合乎常理的举动。她或许真的对军服很渴望,她或许真的想穿着军装照相寄给父亲,但是这的的确确不是一个正常的举动,尤其是在纪律严明的部队,好在林丁丁息事宁人主动放了她一马(这里必须给绿茶林一个赞),不然直接被文工团退货打回原地也很正常。要知道无论在哪,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就敢做这样的事,哪怕在今天的环境里,何小萍一样不会讨好,想想大家读书时候就知道了,中途来的插班生敢小偷小摸,还不翻了天?不说被告上面,更可能被老生扁一顿,对吧。
这里不得不说,政委的的确确是对她手下留情,而且让她求仁得仁的,后来在野战医院她和刘峰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甚至成了战斗英雄,参加了表彰汇报,然而这样巨大的反差让她居然疯了。一直受歧视、狭缝中求生存的何小萍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这样的一天,她唯一想倾述的对象刘峰因为战争也不可能给她什么建议和疏导,那个6岁起就没有给过她爱的母亲知道她成为战斗英雄后也还是来献殷勤认女儿,一个在自我封闭空间里的何小萍怎么可能受得了这样转变?犹如后来刘峰去看她医生说一样,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移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原著中提到最后精神分裂只会机械地重复说几句话,经常喃喃地不断复述“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何小萍无疑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然而仔细反思她的遭遇的的确确也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中国老话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可是她的父亲的特殊处境没有办法教她。还有一句叫“有娘养无娘教”,这算是一言中的,她妈嫁给厅长后,恨不得快些丢下这个“拖油瓶”,她的成长是不健全的,她的心理是肯定有阴影的,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她有着她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有着她格格不入的人格。但是她无论如何却也有着文工团队友们没有的底线和善良,她知恩图报,她懂得感恩,刘峰对她的好,她是实实在在的记得一辈子……,所以最后陪刘峰走到底的人就是何小萍,这是两个善良的人唯一能有所慰藉的,尽管刘峰不一定爱她,但是何小萍却肯定是愿意无怨无悔的照顾刘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