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激活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乡村旅游为引领,以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使散落在乡野山头的好山好水转化成“真金白银”,让一个个无人问津的“穷沟沟”变成“富窝窝”,在中原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幅“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业经济升级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美好生活共建共享”的美丽画卷。在4月13日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现场会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四个单位之一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顶层设计引领,找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河南省内的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地区总面积6.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共涉及12市52县(区)637个乡(镇)11906个村,总人口2200余万,是全省乡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山水、森林、中药等自然资源富集地带,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高规格召开“三山”片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把乡村旅游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用“硬杠杠”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编制“三山”片区乡村旅游规划,联合省交通厅出台《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规划打造约16600公里一带一廊多环旅游公路,直接联通90%以上的区域,打造河南版乡村旅游1号公路。高效益推动“三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县域旅游为基本单元,以乡村康养旅游为突破,带动更多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品牌培育增效,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起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将群众能否广泛参与、是否广泛受益,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位置,推动利益联结机制联得更实更紧更牢,切实让乡村旅游发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效果,联合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开展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推出全国首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的省级地方标准,将休闲康养、民宿旅居等内容与乡村建设、共同富裕一并布局、一体打造,并将示范村创建纳入财政衔接资金和统筹整合资金保障范围,有效破解了政策资金使用瓶颈。先后遴选两个批次391个全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认定首批40个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并对其所在县(市)给予奖补资金3.2亿元,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全省先后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3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乡村旅游特色村584个,认定50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50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1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文产文创赋能,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找准找足文化和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深度融合、活态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把乡村振兴之路铺的更结实、走得更宽敞。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三年行动计划”,首期选定4地20个村进行乡创实践。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运营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开展“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行动,在9个乡村落地90个非遗空间和文创项目。制定《乡村民宿设施和服务质量要求》省级地方标准,建设“红旗渠人家”等5个民宿集群,建成运营758家精品民宿,认定28家星级旅游民宿,推动更多村宅变为精品民宿、更多村民升级为“民宿主人”。建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成研学旅行基地277个、营地18个、课程437节、精品线路4条,发布175条游研学线路产品,打造“游学中国”品牌。
宣传推介引流,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实效。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转化,带动更多群众共富共享奔“钱”程。打造“老家河南”全媒体矩阵,整合官方网、微、端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新华社、字节跳动等主流媒体以及境外新媒体账号,相继推出“过大年回老家”“老家灯会”等特色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投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广告宣传片,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出圈出彩作品。启动“河南DOU是好风光”乡村游助农专项活动,帮扶助农商家132个,上线商品数2457个,开展直播20756场,帮扶创作者8942人,传播总量6亿次,带动助农交易额近8000万元。
下一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在产业上带富、精神上托富、民生上助富上铆足劲、下真功、见实效,交出文旅推动共同富裕的“出彩答卷”。
一是坚持群众增收“金标准”。以乡村运营为关键,扎实推进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加快推动休闲康养基地建设。
二是安好集群发展“加压泵”。以打造民宿集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集群化发展优势,总体谋篇布局,集中开发、整体运作,推动将品牌影响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三是打造政策聚合“倍增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省级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有效融合各部门资源优势、辐射能力,用好用活用足叠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