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马志明当年自称“全国不著名相声演员”,与郭德纲有三个共同之处

马志明黄族民

马志明和郭德纲有三个共同之处:都爱唱,郭德纲爱唱戏,马志明爱唱鼓曲;都是性情耿直,刚正不阿,都得罪过不少人;都幽默,相声说得好。

1987年1月,马志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还没有名片。如果要印,我就这么设计——上面写:全国不著名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非会员;中间写:马志明;下面写:地址——难找,电话——没安……你想,现在什么‘著名’呀,什么‘家’呀,什么‘星’呀的这么多,只好这么写。就像一个笑话讲的:一个人说他的亲戚都当大官,一个人说他的亲戚都发大财,最后一个人只好说,我的亲戚是要饭的。可不,好的都叫你们抢走了,我只好捡穷的说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志明的幽默、低调、不流于世俗。郭德纲出名前也一直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他是不是看过马志明的这段话,不得而知,但郭德纲对少马爷一直尊敬,少马爷对郭德纲更是肯定、爱护,无论言谈还是行动,都给予很大支持。十几年前郭德纲和德云社第一次回天津,在中国大戏院开专场,马志明就到场登台祝贺,如今郭德纲德云社与天津卫视二度合作办德云舞台,马志明再次现身,说明爷儿俩的交情不浅。

马志明黄族民

马志明成名于80年代末,当时他已四十多岁,他说:“这不由我,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的副产品。”马志明从小爱相声,但更喜欢看戏,十三岁考入天津戏校,坐科六年,工武行,60年代离开戏曲舞台,进入天津市曲艺团说相声。1964年被停演,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曲艺团,我什么活儿都干过,烧锅炉,扫地,裁剪衣服……也不对,‘领导’的活儿没干过。”后来马三立、马志明一家被下放到农村,直到1984年,马志明才重登舞台。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这句话用到这儿了。

马志明一演就火了。《地理图》五分钟的贯口,他说起来如行云流水,节奏分明。系列相声《群迷闹喜》,他的表演不瘟不火,突显了擅长刻画人物的马派风格。《论拳》由杨进义创作,马志明改编,讽刺了说空话说大话的人,用大段贯口介绍中国武术,被选入电视录制、正月初一晚播出的春节大联欢。

马志明一直认为:“相声的出路在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相声应该向文学性发展,这样才有深刻的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贫、艳、怪都不是出路。形式上简单的变化,并不是相声事业的革新。相声事业早晚还会回到正道上来。”

马志明

在提升表演水平的同时,马志明坚持创作。《纠纷》(即《派出所见闻》)由他自编自演,被认为是第二部《钓鱼》,少见的好段子。1988年1月,电视在大连举办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连星海杯电视邀请赛。侯宝林任评委会名誉主任,马三立、常宝霆等任顾问,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王力叶任评委会主任,马季、姜昆等任副主任。

复赛第二场,马志明以9.41分获逗哏第一名。最终决赛,全总文工团崔金泉、中国广播说唱团冯巩分获逗哏、捧哏一等奖。全总文工团赵福玉创作的《笑星传奇》获创作一等奖。天津市曲艺团马志明、李凤翔、侯长喜、王世勇分获逗、捧哏三等奖,《纠纷》获创作三等奖,魏文亮、孟祥光获优秀表演奖。

马志明和郭德纲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爱唱。马氏相声素重“说”功,老曲艺观众似乎有这样的印象:马氏不善唱。但马志明改变了观众的看法。马志明说:“我这人最大的享受是把老婆孩子都打发出去,关上门听一天录音机,我耳朵馋,什么都爱听。不管是相声、鼓曲还是京剧、评戏。”

马志明与郭德纲王惠

郭德纲与马三立

八九十年代,马志明与黄族民经常表演以唱为主的段子《听曲艺》。《听曲艺》的“核儿”是对谢(芮芝)派单弦、白(云鹏)骆(玉笙)两派京韵大鼓、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王(凤山)派快板书等曲艺名唱的摹学,给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当有人称赞他“多才多艺”时,他说:“我认为,一名演员如果只能在自己的专业圈子中转悠,绝对没发展。”

1992年,天津电视台播出马志明曲艺专场。他除表演了马门的看家之作相声《白事会》外,还来了几大段很吃功夫的快板、单弦、京韵大鼓。他演唱王(凤山)派快板书《双锁山》,板儿、点儿、坎儿都是典型的王派劲头。谢(芮芝)派单弦《戏叔别兄》是重头戏,马志明听录音学会了这个唱段,由于年代久远,录音的一个地方听不清楚,马志明过多方打听,了解到谢派传人刘洪元的住处,登门求教。

马志明之子马六甲从小爱好曲艺,他在马志明曲艺专场里穿上大褂,拿起鼓板,像模像样地演唱《白帝城》《探晴雯》两个京韵段子。他的台风大方,打鼓击板清脆有力,三板一眼的准劲儿令人叫绝。(文:何玉新)

马三立与侯耀文等人

马志明黄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