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小鲜电影 |《忠犬八公》:好哭,但好看吗?

这是鲜喵的第 2151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嘿咻

Pengxx01·电影

  • 中国版《忠犬八公》可能只得到了及格而还够不上优秀。

    听说《忠犬八公》这个曾感动全球无数观众的故事将在中国进行翻拍时,豆瓣上不少影迷纷纷留言表示不看好。近年来中国一次次翻拍经典IP的成果已经让观众们有了不小阴影。不过中国版《忠犬八公》上映三天后在豆瓣、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还不错,都在8分以上。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冯小刚、陈冲与白举纲主演的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已成为一个成功的本土化电影改编样本?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 虽然这部影片中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和小狗八筒之间的互动十分亲密可爱,那些对于爱小动物的观众而言可以狠狠戳中泪点, 但遗憾的是,这版电影的本土化做法依旧局限于把原版电影的情节点置换成几个带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元素标签。

    创作者试图在影片中加入三峡移民的中国社会背景,却让主题表达因这份大野心变得不再纯粹而十分浅显。本片的矛盾刻画不乏生硬之处,叙事节奏略飘,调动观影情绪依旧离不开慢镜头加超响的煽情的配乐,也折损了它应有的艺术水准。

    父与子:闹别扭可以但请别刻意

    中国版《忠犬八公》将主人公的家庭关系进行多处改写,首先上世纪恭良温顺的妻子改为豪爽地当家作主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夫妻关系更能被现代观众认可,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影片还将日版中那个与男主女儿同龄的佣人男孩形象设计为男主的小儿子,从而保留家庭内有两个孩子与父亲互动,并将原作中“父亲爱狗甚于爱自己”的矛盾移植到这个新角色上。

    这样的改编原本让人十分期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对父子之间的隔阂被刻画得较为浅薄。白举纲演绎的儿子所呈现出的试探、期待和愤怒等情绪都还有立足点,但影片中父亲对他的疏远却来得有些像做打卡式任务。

  • 儿子郑重地表示有重要的话想对父亲说,而父亲只因为听到了那只藏起来的小狗的声音,听儿子说了两句后就忍不住塞几句敷衍的话走开,以至于儿子后面再向父亲袒露心声都变得尤为困难。

    一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首次矛盾展开很关键。父亲这么敷衍而自以为是地对儿子,若仅因为巧合的话,那么这样的设计太敷衍,错失了开场构建人物关系的关键时刻;若是父亲习惯性地不把儿子的事放在心上,就不符合后面他冒大雨给儿子买他爱吃食物的人设。

    影片中的陈教授的定位是一个爱儿子而未找到与儿子有效沟通方式的父亲。他会为儿子出远门工作而担心得生气,不认同儿子是因为不理解而不是刻意忽视。 影片中几处家庭矛盾都出现得没什么必然,化解得也是套路之中。

    狗与人:看待世间变化的态度何在

    忠犬八公的故事最耐看的就是狗狗对主人的纯粹的情感,本片对此的呈现有看点,不过瑜难掩瑕。

    影片中大黄等三只不同年龄段的中华田园犬的表演灵动,饲养经验丰富的冯小刚逗狗手法熟练,八筒和男主之间的那份深厚羁绊立得住,但有些镜头冗长,导致影片看起来小事件很多而节奏不够稳。

    这部影片中对于交代狗狗去站台等待主人的镜头,有时为了节省而跳过,有时隔阵子又加强细致地展现一下,其中插入一些支线情节虽丰富了一些观感,却让环境变迁中狗狗一直准时守在那里的那种通过有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叙事节奏被冲击,由此自然流露出的动人情绪也有所弱化。

  • 本片故事所蕴含的情感本来足以打动人,却非要用太煽情的表达手法,如好几处展现八公奔跑的特写慢镜头, 音乐轰然而起,依旧没有脱离国产片煽情靠配乐的通病,导致本片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生活细节,也依旧暴露出情感刻画的短板。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影片,如何把握情感传递的尺度,关系到这部电影的基础品质。改编要么大胆创新到重新表达,要么继承原作的内核而在呈现手法方面别出心裁,而本片明显属于后者。这些不遗余力煽情的镜头反倒给影片添了败笔。

    上述问题还不算严重,最影响本片内涵传递的是,面对丈夫去世和离开家园的变化,陈教授的妻子孩子等人的态度被抹去。日版电影中狗狗八公十年不变的行为如此让我们震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授身边的很多人都主动地选择往前看,而只有八公一直留在原地。

  • 在中国版电影中,女主人离开家被改成拆迁而被迫离开,因为新住处房东不给养狗才送八公走。虽然拆迁的社会议题正好被安置在教授去世后搬家的情节中,但女主人的离开更多是无奈,而未反映出太多她本人的态度。

    原版电影设计女主人搬家,不只要为难八公,更是为了反映出她与八公面对挚爱去世的不同处理方式。后者选择坚守原地,而前者为回避触景生情而,用主动离开作为前进的方式。搬家的动作勾连着人物的立场和态度,最终呼应着影片的主题传达。

    中国版《忠犬八公》中女儿的角色也显得单薄。虽说父女线的重心移为父子线后,女儿的出场机会自然较少,但这不是问题根源。日版电影中的女儿也出场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她“不愿看到八公想起父亲”以及看到母亲担心八公的收养情况说了句“何必自添烦恼”,简短地点出她的为人处事风格。

  • 中国版和美国版一样采用女儿为亡父收养八公的设定,让女儿的形象比日版的多一份温情,但其人物塑造不如美版立体。虽然都是八公搬到女儿家而不愿意住在那里最终出走的情节,美国版中女儿爱八公却选择让它成为流浪狗作为成全,这份果断给人物加了点特色。

    中国版电影里中女儿有叛逆爽辣的外形和脾气,却未与影片主题产生深度关联。美国版影片虽对女儿的角色刻画有限,也稍有展现女儿对于面对父亲去世的态度,中国版则对此完全避而不提,漏掉了一层重要的情感张力:与狗狗不同的人类是如何对待去与留的?

    本片中女儿的角色仿佛一个工具人走完了“收养不成”的故事走向,她对于分别的态度被含糊带过。类似的状况同样出现在儿子这个角色身上。

    影片前面儿子和八公的关系还算比较近,在离家的火车上见到八公的身影让他感动无比地大喊八公的名字,他对父亲的牵挂和遗憾都明显地寄托在这条狗上,但父亲死后我们只看到他帮母亲找房子,对八公没有任何表示。影片增加了八公和其他家人的支线情节,但对情感连结的展现有头无尾,有小高潮但缺深层逻辑。

    重庆与北京:地域话题的延伸与失焦

    中国版《忠犬八公》在本土化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选择重庆这个地方展现出中国特色的烟火气。狗狗奔跑段落等带出来地貌,以及角色的方言对白给观众强烈的亲切感。

    但重庆元素似乎依旧只是作为标签存在于这部影片中,那些重庆人说不辣、怕老婆的笑点即便无所谓有没有新意,也出现得很像为抖包袱而加的梗。 更重要的是影片所强调的地域性让主题的表达变得游离。

  • 男主陈教授是北京人,他在重庆生活多年依旧不太适应,却又反对儿子回北京。本片或许有意强化男主的边缘感,让他在职场和家庭都有不被理解的孤独,以此凸显狗狗陪伴对他的重要,但他外地人的身份却较为流于表面, 除了给夫妻拌嘴多点话题外,未见展现出对人物境遇的深层思考,以及这个地域身份与八公主题的联结之处。

    游离感还在于影片首先把陈教授划为外来者,最后在拆迁告别老重庆时,又让这个人物承担起人们对老重庆逝去的缅怀之情。这样的设定初看虽没大问题,细细琢磨又到处是拼接感。

    影片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关注“三峡移民”的社会背景。八公要离开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有整个时代,它无法理解城市化带来的空间和人际变化。那些逝去的街坊生活和老物件等引起的怀旧情绪,为影片拓展了与观众形成共鸣的空间。

  • 做加法是改编常用的手法,但本片上升社会价值的改编策略有个不同忽视的风险,就是故事本身关注点开始有所偏移。地域差异、城市化变迁等关注点多了起来,点到即止的深度又不足以达成主题上的高度统一,反倒让影片的表达不再那么纯粹。

    让人警惕的是,在这样的叙事中,狗狗是否无形中成为一面呈现新老重庆更替的镜子?这是否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呢?

    结语

    每部影片的存在意义难以一言以蔽之,或许能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带到中国银幕,用本土元素进行表达,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

    在中国有不少人与狗结下深厚的羁绊,但目前国内还较少有电影出色地承担起叙说这份情感的任务。在这样的缺口中,徐昂执导的《忠犬八公》给我们的观众提供一个观影时移情满足的机会,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有不少人真诚地给它打上高分。

    不过从本土化改编的功力而言,中国版《忠犬八公》可能只得到了及格而还够不上优秀。若本片只辐射能与爱狗题材共鸣的人,那么它的影响力依旧是有限的。

    本片在宣传语中自称为“年度重磅情感炸弹”。世事纷纷变动之中,狗狗的忠诚永远足以感动我们。拍这样的故事有几处让人潸然泪下,只能说是完成了基本功,对电影IP的改编我们若就此满足,恐怕会被这些“情感炸弹”炸得忘了为什么电影可以感动人。

    注:全文图源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