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2050愿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县域发展
作者:著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凯南(山东大学特任教授、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农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2035年和2050年基本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城乡统筹协调,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了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指明了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 落实《意见》,要深刻领会农业发展愿景和对县域经济的要求,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农业发展愿景及其对县域发展的要求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整个农业系统向高效、高价值、绿色转型,县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以有限的水土资源保障了世界约18%人口的粮食供应。 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市场化改革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30年,实现“绝对粮食安全、自主控制主要农产品供给”仍然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农业将全面提高质量,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完善农业系统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聚焦区域发展优势和区位条件,紧扣县域发展规律,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和农业系统转型。
要实现农民增收和全民富裕,未来农业发展必须加快加强农业内部分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缩小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差异。 县域发展是支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创造非农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过去几十年,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工农、城乡劳动生产力绝对差异的缩小。 未来3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必须继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除了加快城市化发展外,农业内部也需要按规模和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加快城市化提供条件,而且通过整合城乡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为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
为了增强农业韧性,实现低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加强基于自然、结合科技发展的生产解决方案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自然的粮食生产解决方案和强韧农业,是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共识和倡导,也是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 在现代科技创新和结构转型的推动下,提高生态化、绿色与可再生农业、可持续畜牧业、蓝色水产业、气候智能农业等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决方案和应对脆弱性、冲击和压力的强韧农业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不仅需要准确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有效的实施主体和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县域实践经验对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双碳”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的食物具有重要作用。
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提高农业系统质量的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还需要县域层面树立重视农业、服务农业的意识,为农业系统转型提供制度、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长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县域发展对农业的关注度下降。 在一些地区,农业被认为是质量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去粮化”和“去农化”被认为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 对农业重视不够,会导致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市场化改革动力不足,抑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相关性,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成败。 实践表明,落后的农业发展不能支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基础的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一些县域地区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瓶颈。
农业内部分工不足会造成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产品、区位失配,抑制农民增收,需要在县域层面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分配机制。 人力资本流失、农业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工不明确、资本投资不足等因素的不匹配是目前导致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县域发展近几十年来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支持了农村向城市的资本和劳动流动,但没有充分发挥将城市资源(资本和劳动)引入农村的作用。
在开展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决方案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践中,县域发展缺乏将农业现代化与现代生物、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现代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 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现代生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成为涉农公共和民间研发投资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无人机植保、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县域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现代生物和数字技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资源环境成本不断上升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是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保障粮食绝对安全,促进粮食系统转型。 保障粮食绝对安全和主要农产品自主调控,实现粮食系统高效、高水平、绿色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适应国家需要,立足本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和区位条件,建立支持农业生产、适应农村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 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关系,严格贯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水和生态保护界线,重视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供应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促进农业系统高效转型
缩小工农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以县城为中心构建多维市场机制,逐步缩小县乡与县城之间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差异,提高城乡之间和农业内部资本和劳动的配置效率。 这包括加快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县域非农就业创造能力,加快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建立城乡、区域、行业统一的劳动力资本市场; 通过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幼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潜力,推进资本和劳动农村带动农业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种植业内部大小农户之间、各地区不同农产品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 增强服务农业意识,通过高价值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解决增收问题。
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方案,提高县域发展可持续性。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视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建立符合县域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措施; 加强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可再生农业、可持续畜牧业、气候智能农业在县域农业发展中比重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和相关产业在县域发展中的韧性和稳定性。
《光明日报》 (年12月22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