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达旦只求一票,王安忆余华对谈讲座火爆
通宵达旦只求一票,王安忆余华对谈讲座火爆
“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认为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
3月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内金句频出,整个会堂座无虚席,掌声迭起,一场名为“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的讲座在这里进行。而本该承受这份人流量的应是学校的科学会堂,谁知活动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主办方紧急更换更大的场地,并安排了线上直播。
讲座开始前,微信朋友圈里已经有王安忆和余华的粉丝以及文学爱好者分享直播链接。数据显示,华东师范大学视频号在直播的前一小时便收获了16万名观众,一小时后该数据跃升至40万。据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平台称,这场对谈的观众数最终达到了50余万。
而在前一天,“大学生为见余华连夜排队”等话题一度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其实,早在3月22日相关平台发布活动预告后,华师大师生的朋友圈已迎来了一波关于“王安忆和余华来华师大”的刷屏。不久后,第二波刷屏接踵而至,这次的内容是关于排票的现场报道——排票的队伍从行政楼九楼一路延伸至楼外。
在排票当日,有同学不到早晨六时便起床前往,看到路上空空荡荡暗自窃喜,甚至还有些为自己感动。待到行政楼后有如哑巴吃黄连,原来大家早已在楼道秩序井然地排好了队。第一位拿到票的同学迎面走出之时,同学们才知道,原来前一晚九时便已有人在此守候。派票结束后,有同学欲在网上购票,却发现有票价竟然已经高达五位数。“走投无路”的同学线上抱团,甚至创建了“余华追星失败群”。
这场对谈的主题是“现实与传奇”。谈及“现实”,王安忆坦言,“我是一个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的人。”“最初看余华、看先锋文学是带有警惕性的……首先是这种叙事方法是否能持久,其次是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可读性。”王安忆认为,先锋作家们一度纷纷折戟沙滩,而余华是从这个“陷阱”里跳出来的。“他是这批先锋作家里清醒、自觉的,服从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又从这个逻辑中脱身。”
而让余华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去机场,王安忆说,“余华你现在的小说让我看到人了”。余华说道:“我写先锋小说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以后的作品,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过去的作品,我是小说人物的主宰,我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后来写长篇,我开始发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写作者要跟着他们走。我想安忆的意思是,我以前的作品里的人是以符号的形象出现,之后人是以人的形象出现了。”“其实所有的文学,无论用什么方式,如果没有现实的基础,这样的文学作品是飘着的。我们都要从现实中汲取。”余华还以鲁迅的《风波》和澳大利亚作家弗兰纳根的《河流引路人之死》为例,“如果我们提取后发现它不够,我们可能还要再把它往前推一推”。对于当下ChatGPT引发的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热议,王安忆表示:“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进入写作,并且比我们写得好得多,我们这些人会做什么呢?大概还是在写作,因为写作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个过程是不能替代的。”紧接着,她话锋急转道,“我也怀疑人工智能不能做到,因为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而余华则讲述了自己使用国内一个人工智能的经历,“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文学是个什么东西?结果显示搜索出现故障。我又问得文雅一点,说文学有什么意义?等了半天又是搜索出现故障。我想,它的故障可能就是最好的回答,因为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你可以有一个回答,也可以有一万个回答。”在他眼中,人工智能可以写出中庸的小说,但写不出充满个性的小说。“人工智能可以把小说写得完美且中庸,而文学应当是一个挑战乏味的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丧失了缺点也就丧失了优点。人脑总要犯错,用人脑写作的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败笔,但这也是人脑的可贵之处。”余华风趣地表示:“起码到现在为止,Chat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
近日,本市各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恢复开展。除了这场备受瞩目的文学界“顶流”对谈,一些电影的主创团队也纷纷走进校园。此前,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主创团队陆续走进上海交大、同济、华东理工等多所高校;而电影《望道》则在复旦大学举办了首映礼,导演侯咏、主演刘烨带领主创团队与观众见面,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文/编辑:范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