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电影《长津湖》整体良好,或存在2大不足之处,没有抓住重点

毫无疑问,电影《长津湖》在国庆刷新多项票房纪录。早在假期没有开始前,许多人对《长津湖》这部电影已经非常期待,计划在国庆期间贡献一下票房,当然,笔者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当然不能错过这部史诗级的大电影。

《长津湖》电影整体良好,影片画面令人震撼,播放时长约三小时。许多退伍的老兵评价这部电影是难得的好片,还原了志愿军艰苦的战争环境和条件,网络风评也不错,绝大多数都是好评,电影能制作到如此程度,也是相当可以了。

因为笔者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如果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电影《长津湖》还略显不足,具体有哪些不足之处呢?大致在两个方面(仅代表个人观点)。

实话实说,长津湖战役志愿军虽然打赢了,但付出的代价比敌人多得多。这场战役在我军历史上不能算是一场值得炫耀、表彰的战争,而是从中学习、教育和反思。

现如今,许多新兵入伍训练的时候,都要学习在恶劣环境下防寒防冻的相关技能,因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伤亡人数远超战斗减员人数,那些非战斗伤亡的战士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下被冻死、冻伤的,影片中的“冰雕连”向我们还原了这一画面。

冰雕连画面

看了电影《长津湖》的朋友都知道,该影片的重点是志愿军在新兴里围歼战中歼灭美军北极熊团(31团)。在抗美援朝的战史中,北极熊团是唯一一个被我军整建制消灭的一个团,团长被击毙,缴获了团旗,是一场大胜。

大胜归大胜,但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总部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并没有什么骄傲的,而是在计划之中的事情,不值得拿出来当经典案例来表彰。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志愿军为了歼灭美军的陆战第一师,派出了第三野战军的第九兵团,该兵团有三个军,人数约15万人(超编),作战目标是计划歼灭美军陆战一师。

撤退中的美军陆战一师

如果说,我们要拿一场经典战役来还原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高光表现,长津湖战役无疑不是首选,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能拿得出手的战役太多太多,随便拿出一场战役,如云山之战、高阳追击战、横城反击战、上甘岭战役等,这些战役我军不仅胜了,而且伤亡远没有长津湖战役那么大。

影片《长津湖》战役内容主线是歼灭美军31团,在笔者看来,显得有些平淡了,我们对长津湖最深的印象是志愿军面临的恶劣环境,我们与美军在武器、后期保障等多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些具体的内容,影片中展现得不够多,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长津湖》影片中,第一个不足就是没有将双方的武器,后勤差距体现出来,在零下五十多度的盖马高原上,志愿军战士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部队所承受的伤害和损失没有详细记录。其中,长津湖冰雕连这样“壮观”的场面,也仅仅是一笔带过,看得有点草率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朝鲜战场上唯二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也是特级战斗英雄),给他的镜头也明显过少了。要知道杨根思不仅仅在他牺牲的那场战役中表现得英勇无畏,自入朝作战以来,他每一场战役都在拼命战斗,对党无限忠诚,这样的人值得更多的镜头。

除此之外,提到长津湖战役,我们不得不对一个地名非常青春,这个地名叫水门桥。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水门桥无疑是美军陆战一师的生命通道,他们能够较为顺利地撤出战斗,避免被全歼的命运,水门桥无疑立了大功。

美军抢修水门桥

水门桥,这座被美军陆战一师派遣了一个坦克营守卫的大桥,还是被志愿军用人扛炸药包炸断三次,那些志愿军战士们知道此去炸桥是九死一生,他们毅然选择了冲锋,那种场面不比歼灭北极熊的任何一个镜头更为震撼。

令人较为可惜的是,尽管水门桥被我军炸毁多次,但美军还是凭借着强大的工兵和后勤补给,将这座桥修复了。这座被美军称为生命通道的水门桥,拯救了美军陆战一师,这是整个长津湖战役中最为遗憾的一点。

美军从水门桥突围

我们炸水门桥,敌人修水门桥,其中的博弈,让我们见到了战争的残酷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双方在补给、后勤上的巨大差距。美军之所以整体伤亡较小,正是由于他们有着强大的空军运输能力,他们能够较为从容地将战场上受伤的士兵运输到后方进行救治,当时的志愿军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可即便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志愿军依旧能战、敢战,不怕牺牲这是让人最为敬佩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长津湖》这部影片中,两大不足之处是,其一:没有将中美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的后勤补给能力体现出来,以及像冰雕连、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镜头过少。其二是影片中没有讲到水门桥这个重要地点,那可是关系到长津湖能否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关键之地。或许是由于影片时长受限的因素,许多画面无法呈现出来,这里笔者就略带一点吹毛求疵了,仅代表个人意见,欢迎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