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曾是白岩松搭档,电视主持27年,老公弃政从商上亿身家
待到功成名就时,众口一词。人几乎都盼望着尘世的成功,希望能在身后留下点什么。
而中国14亿人口,真正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并不容易,这需要自己的勤奋努力,也需要遇到好时代和好时机,如果我们生活在腐败的朝代,在压制中生活是很难光耀门楣的。
庆幸我们生在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祖国的强大给予我们发展的资本和空间,很多人得以通过上大学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比如改革时尚之前的老三届,敬一丹也是从北大荒走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佼佼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敬一丹的生活以及感悟。
敬一丹的青春岁月
敬一丹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曾作过一次演讲,将她自己的新闻经历和感悟,在谈工作之前她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和青春时代,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敬一丹曾是一位北大荒的姑娘。
她是和黑龙江,更准确地说是哈尔滨一同成长的,1955年生于哈尔滨的她如今已经过了退休年龄。
但整体的风貌依旧是清新雅丽的,这和她的个人性格、社会潮流和时代塑造不无关系。少年时代,敬一丹就成为了播音事业的种子选手。
她积极参与广播活动,在知青时代也认真学习播音的知识和理论,她一直梦想着去读大学。
但那个时代还没有恢复高考,都是推荐制度,她一次次地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最后在思想放弃的状态下获得了工农兵大学生资格,1976年开始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播音。
知青时代是让人难忘的时代,敬一丹认为知青那段岁月是五彩斑斓的,5年的清河林业局生涯是她努力造梦的时光。
刚开始敬一丹也和其他人一样锄地、修路、种菜,后来林场建起了广播站,敬一丹被大家推举到广播员的位置上。
那是只有一个人的广播站,敬一丹在这里给朋友们播报林场动态、音乐和样板戏。感觉是生命中毫无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敬一丹今后人生的初步模型。
作为主持人的敬一丹
庄重、内敛、大气、知性——这是很多人对敬一丹的印象,她总是在慢悠悠地讲述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深刻的东西刻到了我们的骨子里。
她和白岩松是一对黄金搭档,他们都是中国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主持人,因为一个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的舆论声音。
从传媒大学毕业后,敬一丹在1988年加入了中央电视台,那一年她已经33岁了。貌似从今天来看也是一位大龄青年,但这些丝毫没有阻挡敬一丹的事业发展,包括25岁那年选择考研,她按照自己的人生节奏努力着,也收获着。
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和主持人的过程中,她总是将百姓和社会问题放在心中,她代表着一种声音和话题。
她主持过的节目包括《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她一直在探讨社会性问题,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找到传递和解决的路径。
她忘不了那么多的百姓来信,代表着百姓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她时常在节目中和前后热泪盈眶,这样带着温度的主持人和记者怎么会不火?
但人生舞台总会谢幕,5年前敬一丹正式退休,离开了她工作27年之久的中央电视台,她的金话筒奖杯尚未褪色。退休之后的敬一丹出版了《我遇到你》等几部书籍,回忆她不平凡的人生和她创造过的那片天地。
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
我们看到的都是敬一丹在屏幕上的形象和状态,她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妻子和母亲。
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敬一丹的婚姻家庭生活,其实她的丈夫叫王梓木,1953年生于哈尔滨,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常委会工作,如今是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获得了杰出社会企业家称号。
王梓木和敬一丹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每一期妻子的主持他都会认真看完,结束后及时给出相应的意见,让敬一丹的主持风格越来越时尚。
同时王梓木兴趣广泛而且具有创新精神,每周末他都和家人朋友去运动,并且在43岁时宣布辞去国家公务员公职,下海经商掌舵华泰保险,20多年公司收入累计超亿元。
可以看出,敬一丹的家庭生活十分幸福,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王尔晴,出去留学后回来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弥合教育不平等问题。
敬一丹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撑,物质上也得到了丈夫的扶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实现了人生梦想。
这样的人生是我们羡慕不已也羡慕不来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登上敬一丹那样的高峰,那么作为平凡人的我们,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应该抓住生命中的哪些东西呢?
改变,该从哪一刻开始?
总想改变命运,但总觉得晚了——这是很多人心底的想法,于是最后的结局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我们不敢做出真正的改变,这是我们进步的最大阻碍。
和花草、果子一样,每个人的的开花时间和时尚时间都是不同的,我们不需要着急,况且着急也是毫无用处。
莫言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做"晚熟的人",晚熟的人并不代表不好,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模式罢了,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样的,那么世界该变得多么无聊。
改变从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我们知道未来应该如何改变,晚改总是好于不改。
其实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就看我们想要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竭力去争取,拼尽全力曾经努力过,便在以后的人生中没有了悔恨之事,也许这就是人生。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