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为什么《无名》的受众黏性高,是春节档影片中多刷率最高的电影?

近日,电影《无名》走进北京大学,导演程耳、演员黄磊和导演贾樟柯共同出席与北大学子对谈,北大学子们对电影《无名》兴趣高涨,现场氛围非常热烈。

对谈中,黄磊谈到他和程耳导演生活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通过对比,他发现程耳是一个生活中挺粗、怎样都行,是“我吃块腊肉就够了”的那种极为随便的人,但对于创作,他却极度细心。

他还顺手举了个例子,比如《无名》中黄磊饰演的张先生叛变时需要和梁朝伟饰演的何主任交代自己的情况,他提到自己是“光绪二十六年生人”,听到这句话,梁朝伟很自然地接了一句“庚子年”。

可别小看这两句短短的对白,导演仅通过这十来个字,就交代了他们这代人的生长背景和经历。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正是中国农历庚子年,那一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陷入空前的灾难,满清走向灭亡。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又经历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以及张先生和何主任正经历的抗日战争时期。

读懂了这两句台词,就读懂了张先生接下来说的“动荡的年代”,也才能对他持一丝悲悯之心,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个细节完美体现出了黄磊评价程耳导演的那句话:“他没有笔墨是废的,他很细心。”程耳导演自己也承认:“我对台词有某种洁癖。最终电影对白的部分确实是与众不同、准确而富有意义的。”

不仅是台词,就连影片的语言也是导演精心策划过的,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大家常常会忽略语言的选择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电影的代入感除了画面之外,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你拍什么样的地方,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无名》中听到上海话、普通话、粤语、日语等多种语言,这恰恰是导演营造沉浸感的方式,这样大费周章地“宠粉”,可以看出导演是真的很尊重观众了。

程耳导演的细心程度堪称强迫症,也被观众们看在眼里,比如这位观众就评价《无名》“每一个画面里、对白里都有细节,发现细思后再回味画面,带给你的绝对是久久不能平复的惊艳”,并从《无名》中感受到了“用心创作、尊重艺术、尊重观众”。

这也是为什么《无名》的受众黏性高,是春节档影片中,多刷率最高的电影。

此前,在《GQ》对电影《无名》剧组的采访中,就有多位主创说过,程耳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仅从“吃”这一个角度,就能看出端倪。《无名》中有好多戏都是在日本餐厅拍的,为此,剧组当时专门请来一个特别好的厨师,在剧组搭建了一个摊子。导演在采访中回答道,这样做首先是为了保证食物拍出来真的像样,真的好看,其次也保证了卫生和演员的安全。当然,摆日料的碗、演员脚下的榻榻米就更不用说了,是跨越重洋运来的。

还有一个关于“吃”的例子能够证明导演对细节的极致把控,那就是《无名》中的甜点拿破仑。作为片中传递情报的道具,程耳导演对它的选择非常慎重,最终,拿破仑打败了米糕、蝴蝶酥和葡萄白脱饼干,脱颖而出。

拿破仑固然上镜,但想保持奶油的状态和酥的口感,导演要求必须是上海最好的餐馆出品,而且每次拍摄必须要新鲜出炉的。因此,《无名》剧组光是买拿破仑就花费不菲。

还有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细节,那就是《无名》的导演、编剧和剪辑都是程耳,他甚至还为影片创作了片尾曲。对于这样的“劳模行为”,程耳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拍好一场戏不难,但是如何将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包括这么多迥异的演员,统一到这部电影的氛围之下,成为严丝合缝的一个整体,这个是更困难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方方面面的控制。”

正是带着对电影这样的觉悟和对观众的极大尊重,程耳才拍出了被观众评为“匠人精神的具象化”、“控制狂和强迫症的福音”的《无名》。

才有了二刷、三刷都品不够的优秀作品《无名》。

最后,希望中国涌现更多像程耳导演这样耐心、细心的创作者,以后我们做观众的就享福啦!也请各位影迷多多支持程耳,要知道,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