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满江红》为什么能流传?毛主席说过一段话,非常明白
春节大片《满江红》中,全军将士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成为全剧的高潮,让很多人落泪。
不过,这段故事也引起了另一个流传已久的话题,就是《满江红》这首词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
质疑的人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这首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中记载的,当时岳飞已经被害394年了,但是在这394年当中,竟然没有人知道这首词。
而且,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收集整理过岳飞的文集,也没有发现这首词,因此,有些人就推断说,这首词很可能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朝人杜撰的。
另一个依据是在《满江红》中,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比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岳飞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金国,金国在东北方向,而贺兰山却在西北方向,岳飞怎么会写到贺兰山呢?明显不符合实际嘛!岳飞作为军事将领,怎么会连这个地理方向都写错呢?
其实,这些依据也只是猜测而已,先说第一个,岳飞被害后,秦桧下令把岳家抄家,岳飞写的大多数东西都被烧毁了,这首词没有留下来,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呢?很可能就是有人秘密抄下了这首词,但是在南宋不可能流传,到了元朝也是一样,直到明朝时,岳飞的地位才得到了重视,这首词也终于重见天日。
在电影《满江红》中,张艺谋设计了一个桥段,就是岳飞临终前,把这首词写在了监狱的墙上,只有秦桧一个人看到了这首词,孙均就设计挟持了秦桧,逼着秦桧当众背诵这首词,让这首词得以流传。
当然,这只是电影的艺术加工而已,实际上在整个南宋都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首词。
至于第二个依据,其实就是不懂诗词的人乱说的。
诗词是文学作品,不是纪实材料,很多诗人都喜欢用比喻、借代等手法,比如《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并不是专指“贺兰山”这个地方,而是形容所有外来侵略势力,是没有问题的。
这首词自从面世以来,就深受世人喜爱,甚至成为了岳飞的象征,提起岳飞就会想起《满江红》,提起《满江红》就会想到岳飞,就是因为岳飞和这首词太配了,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相辅相成!
岳飞的精神,和《满江红》的精神,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精神图腾,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对这个现象,毛主席就看得很明白,曾经说:“我听见《风波亭》心里就难受,可是后来我发现,人这一生经多大难,办多大事,英雄一死就出了名,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他要是没流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毛主席晚年时,要做白内障手术,特地提出要一边听《满江红》一边做手术,就是因为太喜欢这首词了。
所以,纠结《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满江红》就代表了岳飞,代表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精神,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词吧——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参考资料:《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扬子晚报》《文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