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拍《北辙南辕》,冯小刚为何与观众的判断力“南辕北辙”?

《北辙南辕》继承了“冯氏影视”几乎所有缺点。显然,冯小刚坚信的“旧人类法则”,已无法按摩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冯氏影视”从来不是艺术品牌,而是商品品牌,随着消费者迭代,如今已到退市期。

拍一部电视剧来毁掉半世英名,《北辙南辕》可能是个不错的标本。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已低至4.7。

“浮夸,不接地气,一群人疯狂贫了吧唧的,这是啥啊?”

“编剧是不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职场和社会吗?”

也许,“平民化”只是人设,“不接地气”才是本质。

冯小刚还是冯小刚,他一直带有两面性。

“冯氏影视”的四大法宝

“冯氏影视”的特点有四。

其三,游戏化情节与语言。冯小刚曾说:“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一直充满游戏的感觉,这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感,又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快感。”但这些游戏化内容是塞进故事中的,并非故事自身的需要。冯小刚甚至说,他想把他知道的段子都塞到一部电影中。

表面看,这些特征与后现代主义同调,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

上不了“主流”台面,但能卖座

后现代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之上。

现代主义以批判为工具,推翻了此前上千年的积累,建立了自身传统,随着现代传统的积累,它又变成新的、可能更沉重的约束,于是,后现代不得不去造现代主义的反。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两点不可少,即:理性精神,现代主义传统。

在“冯氏影视”中,这两点均不存在。这构成了它永远的痛——上不了“主流”的台面。

好在,时代为冯小刚准备了足够多的同道。几乎一代城市人都在类似经历中长大——从出生起便接受各种约束,“吃苦”成了优秀品质,暴力随时可能到来,父母之爱则是奢侈品……作家王朔曾说:“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粗糙时代孕育粗糙人格,想确立自己,就要突破常轨。于是,施暴成了光荣,成了“够汉子”的证明,斯文反而成了“娘娘腔”,与阉割焦虑捆绑在一起。

冯小刚成名后,常在媒体上扮演“口无遮拦”“讲义气”“直肠子”的莽汉形象,暴露出内心的脆弱——并未真正走出成长期。

可卖座之后,“冯氏影视”究竟剩下了什么?“冯氏影视”中的人物都在扮演特立独行,都会假装遭遇人间真情,然后及时沉醉,最终沉入“大美满”的甜俗中。

可见,“冯氏影视”的批判从来只是抱怨,并不真想引导人们反省。经历苦痛,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进一步认可现实。所以只有喧闹,没有沉思;只有平面,没有纵深;只有镇痛,没有疗愈……

“冯氏影视”几次试图突围:更注重镜头语言,对调侃语言克制使用,专注于严肃题材,努力呈现“批判意识”……可只有皮相改变,没有灵魂重塑。“冯氏影视”始终未突破原有的格局,到后来,只好转投消费主义阵营——一切只为真金白银。

投身消费主义,却搞了个反市场操作

冯小刚忽略了,消费主义也有残酷的一面:只承认市场,不承认创造。

“冯氏影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人们普遍恐惧、迷茫中的奶头乐,满足了单向度的一代人的狭窄审美需要。

显然,冯小刚坚信的“旧人类法则”,已无法按摩到年轻一代的心灵。“冯氏影视”从来不是艺术品牌,而是商品品牌,随着消费者迭代,如今已到退市期。

老资格、名人、个性、媒体影响力……它们似乎能将滞销品包装成奢侈品。《北辙南辕》便是按奢侈品的方式来操作的。

一是五大美女挤进一部戏,其中任何一人都能单独挑起一部戏。

二是友情客串阵容超豪,竟将黄渤、朱时茂、徐帆、张绍刚、任素汐、栾树、捞仔等凑齐。

市场是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但总有人以为能走捷径。《北辙南辕》的好处在于,能让后来的投资人恢复经济理性。

不经一番逆向淘汰,很难拍成这个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订制》到《北辙南辕》,存在一个逆向淘汰机制:将“冯氏影视”所有缺点都表现了出来,优点却全部去除。

任何一个人,住进豪宅,被有求于己的“圈内人”包围,整天想的是商业兑现,适应的是灯红酒绿,他还可能理解打工人的烦恼吗?他还可能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吗?

原标题:冯小刚为何丧失了起码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