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真实事件《惊涛飓浪》让灾难成为表象,爱情才是内核
如果说灾难片都是讲如何拯救世界,那么真实一点的灾难片就该讲讲如何拯救自己。
由巴塔萨·科马库指导的《惊涛飓浪》改编自真实事件,电影涉及了人的意识幻境,运用现实与幻觉交织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主人公在生死边缘的艰难自救,以及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女性电影
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展开,女性觉醒的思潮也席卷到了电影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用作品来挑战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塑造出各种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坚守个人理想的女性形象。
电影《惊涛飓浪》很好的展现了女性力量, 虽然是一部灾难片,但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它借着海难的主题,表现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令人对女性的潜能与力量有了更多的认知与思考。
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被称为全美十大真实灾难,该事件的影响力至今还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第一位!影片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结果途中遭遇了顶级飓风,在缺乏食物、帆艇被毁、没有救援的情况下,艰难自救的故事……
生活处处是绝境
在茫茫大海,一艘早已被飓风打烂的小船,还有失去行动能力的未婚夫,再加上食物和水的缺乏,这可能是很多女孩子都不敢想的绝境,女超人不一定要会拯救世界,只要熬过绝境的,都是女超人。在《惊涛飓浪》中,早在遭遇海难之前,主人公就已经面对了其他困境,那就是童年创伤带给她的精神危机。
全片都是以女主的视角来拍摄的,她自由生长在圣地亚哥,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而她的母亲在15岁时就未婚先孕,生下了她,以至于自己都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在女主16岁的时候,拥有不羁天性的母亲就带着她来到酒吧,在女主的记忆中,很少有父亲的身影,不过在10岁之前的记忆中,父亲还是会经常来看望她,但是10岁之后,外公外婆就开始拒绝父亲登门,小时候的女主无法理解长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对自己的父亲也一直抱着复杂的态度。
24岁的女主还是无法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是用兴趣活着,四处旅游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在勉强完成高中学业之后,就在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愿意从事稳定的工作,所以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海关的工作人员问她职业的时候,她回答自己做任何能让自己到达下一个目的地的工作。
不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航海经验,才是她求生最重要的一环。
原来绝境可以让一个素食主义者为了生存拿起鱼叉潜水捕鱼,也会让她为了一瓶酒而激动不已,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愤怒和王者海面时迷茫的表情,其实女性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可能会看到职场女性加班后恍惚的样子,或者看到火急火燎做完饭去接孩子的全职妈妈……生活中的每一场“灾难”对每一位女性来说都是猝不及防又可怕万分的,但是你哭过、笑过、挣扎过、怕过之后,挺过去就过去了,一路上强大的意志力都是女性最强的武器。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在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著作《自我和本我》中,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的完整人格由自我、本我与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观点。
这三者很难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不平衡的、冲突的状态才是绝对的与持久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缓解、消除这样的冲突,就发展出了自我防御机制,它是一种心理的自卫功能。
这个时候观众才知道,原来女主的爱人早已在海难中身亡,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人,只有她一个……在一个人的时候,女主逐渐接受了“船毁”的事实,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未婚夫已死的事实,所以她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开始启动。
还是要提醒各位一下,这电影并不是灾难片,而是披着灾难片名头的爱情片,想看灾难片的同学可能你要失望了,不过这电影最可怕的就是所谓的“真人真事改编”,让人发现原来这样的爱情是真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原来世界上真的有那么相近的两颗灵魂,上天给了他们爱情,却又那么短暂。
按照主流价值观来评价,女主显然属于这个社会上的边缘人,她没有固定的工作,四处漂泊就是是在大海上,在遇到大自己十一岁的男人后,两人相爱并迅速订婚,其实一个人属于边缘并不代表她的命运就是悲惨而残酷的,相反的,只要自己有一种自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一天都能活的很开心。
女主身体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不是一个会被规矩束缚的人,现在的她很幸福,已经结婚生子了,开开心心的看着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她说:“我十分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电影结束后,出现了一句话:“她从未停止航海”,这句话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短短的一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肃然起敬,原来经历过灾难和痛苦塔米·奥尔德姆,还是要直面它,因为它也能带来珍惜。她不去憎恨灾难,也没有想过征服大海,我们可以在她身上,看到对生命本来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