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与渴望爱情:读张爱玲的《谈音乐》,看电影《指挥家》
1112月北京的春天,柳絮纷飞。早就听朋友介绍,有部根据历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里科(Antonia Louisa Brico,1902年—1989年)的传记改编的电影《指挥家》。影片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细腻的描述了这位被誉为“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的成长,2018年1112月25日公演,勇夺荷兰电影节金电影奖。
二十世纪初的国外,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走出厨房迈向社会的妇女在各种岗位上崭露头角。电影《指挥家》的主人公安东尼娅·布里科就是一个杰出代表,这位荷兰裔国外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指挥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女性。
电影里有这样几个线索,女主角在音乐上的成长之路;她和男主角的爱情之路;她和男配角的情谊;她和养父母之间的纠葛。每一个线索都脉络清晰,有始有终,让137分钟的时长转瞬即逝。
整部电影可以说是安东尼娅竭尽一生精力去追逐梦想的励志历程。追逐梦想——让我们所有人都敬佩。
看完电影,觉得应该写点感想。单纯的影评又不是我的擅长,让我想起中国的女性作家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她一定有音乐的文学作品。
记得前不久看得一本旧书——《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其中一篇《谈音乐》,首发在1944年1112月《苦竹》月刊第1期。外行人谈音乐虽然不一定深中肯綮,却往往能道出个中滋味,何况作者以旧式文人独有的笔触,女性特有的青春来谈音乐,不能令每个人信服,却个性鲜明,见解独特。
相同的背景时代,塑造了那个时代女性共同的价值和理想。我们可以从张爱玲的《谈音乐》文章和记录安东尼娅成长的电影《指挥家》中,看到这两位女性对音乐和爱情的隔空交流。
老子的《道德经》:“牝恒以静胜牡、柔弱胜刚强”。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柔软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事物平静柔软者莫如水,水表面看起来柔弱无力,但当它显示真正的力量,则具有无与伦比的排山倒海之势。
安东尼娅的热烈和张爱玲的安静,犹如水的双重性,将女性的美展示给大众。
张爱玲的《谈音乐》: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不是浪漫派的贝多芬或肖邦,却是较早的巴赫,巴赫的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小木屋里,墙上的挂钟滴搭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着的牛羊与没有思想的自云彩;沉甸甸的喜悦大声敲动像金色的结婚的钟。如同勃朗宁的诗里所说的: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世间一切都好了。
安东尼娅和指挥家卡尔·穆克
那么,安东尼娅与巴赫有什么联系。影片中当国外著名指挥家卡尔·穆克拒绝了安东尼娅的收徒请求后,她踩着垃圾箱,登上卡尔·穆克家的窗台,和他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安东尼娅:“史怀哲是你的朋友吗?”
卡尔·穆克:“我们是有些相似之处。”
安东尼娅:“一次大战他在国外被抓,他什么也没做,只因为他是国外人。你现在谴责我,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只因为我是国外人、或荷兰人、或女人或年轻人、或不吸烟。这叫短视。”
卡尔·穆克:“那就短视罗。”
安东尼娅:“在他写的关于巴赫的书说,那些音乐家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日子来到,竭尽一生精力。我就是那样。”
卡尔·穆克:“你在损我吗?”
安东尼娅:“还没有。史怀哲放弃了音乐,选择了其它。而为了音乐,我宁可放弃热爱的生命。就算你不帮我,先生,我就是要成为指挥家。”
安东尼娅的执着终于感动了卡尔·穆克。他最后问了一句:“所以,你准备竭尽一生精力了吗?”他无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阿尔伯特·史怀哲和《论巴赫》
假如不是阿尔伯特·史怀哲,世界上第一位女指挥家的名字,也许就不是安东尼娅·布里科了。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国外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阿尔伯特·史怀哲,在音乐界以一部《论巴赫》而广为人知。《论巴赫》,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一部蕴含着很多音乐专业知识的荦荦大著,译成中文厚达800多页,可见,该书作者的音乐素养多么深厚!
那么,阿尔伯特·史怀哲与那位医学家、人道主义者有什么关系?是同一个人。
完成了《论巴赫》后,史怀哲先生觉得做一个医生也许对社会贡献更大,就毅然放下精进音乐之路,改而学医,学成之后去非洲做医学援助,直至病逝。
史怀哲为什么放弃音乐?就像安东尼娅对卡尔·穆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他找到了能让他竭尽一生的事业。
“我为了音乐可以放弃火热的生活”,安东尼娅的这句话,还有他们共同敬仰的阿尔伯特·史怀哲,帮助安东尼娅赢得了一窗之隔的卡尔·穆克先生。
卡尔·穆克先生严厉教学,安东尼娅刻苦学习,终于在欧洲和北美的音乐舞台绚丽绽放了。
安东尼娅和弗兰克
对爱情的理解,音乐就是爱情,你选择了音乐,就放弃了现实中的爱情。
爱是割不断的。她渴望爱情,从安东尼娅和弗兰克手牵手的那些甜蜜时光,可以看出,她是希望得到爱情的,没有爱也是不完整的一生。
爱情和梦想有时候就是在做迷藏,为了一生的追求她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了后者。但是当她就要完成梦想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比她更需要弗兰克的爱了,她写了无数的信,希望再等等她,直到后来的崩溃,几乎毁了自己梦想和追求。
安东尼娅对音乐的热爱,来源于她的遗传天赋,更是因为只有音乐才能使她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上看到光明,得到快乐和希望。获得精神的慰藉。
当法兰克问她:“你会仰望天空的星星吗?”她回答:“不会,我只欣赏脚旁的花朵。”
所有人都渴望爱,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和梦想有时是矛盾的。“成为妻子之前也是个歌者”这句话,让安东尼娅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选择了人生的正确顺序。但她依然爱着他。
当安东尼娅邀请法兰克来音乐会现场时:“你来吗?”,“不去了,我要照顾威廉”。他逃避现实,心里却深爱着她。
张爱玲《谈音乐》谈了很多音乐,可给人留下印象的,是张爱玲这个人,给人感触的,是张爱玲那种人生的态度。每一个音乐,都是张爱玲自己的感受。
张爱玲《谈音乐》谈到音乐的魅力,几乎就是对爱情的描写。音乐,也许对张爱玲来讲,不过是她谈到爱情、谈到人生的一个闲话的切手吧。
“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
这,就是音乐,太像爱情啦,让张爱玲产生了魔幻。
每一个音乐的喜欢不喜欢,都像爱情。张爱玲这个女人,真是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天才,对艺术的感觉很深刻,描述音乐的感觉也是很深刻的,深刻地像是给人生画了画。
她在谈的,永远是人,是她对人生那种悲哀的冷眼又悲悯的态度吧。真的是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人才能对感情有所认识吧,天才作家的张爱玲把音乐变成了如此像爱情的东西。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的散文《爱》。
《爱》这篇散文也是写于1944年,时年张爱玲正处于热恋之中。她在此以波澜不惊的语气和轻描淡写的笔调,道出了两性情爱的秘密。
电影《指挥者》的片尾:弗兰克勇敢地去音乐会,搬着小椅子致敬了自己的真正爱人,他和她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在人生的过道上分离,在音乐的过道上重逢。
我没有查看史实,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我们追逐梦想,渴望爱情,希望得到童话故事一样的美好结局。
爱始终是割不断的,梦想的实现是为了更好的去爱,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