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Netflix网飞高分新剧!林心如﹑许玮宁﹑张孝全再次挑战人性的恶

"在你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在乎你是谁,当你死了以后,大家就有兴趣了。"如果,达成你生命中最渴望的事的方法是身亡,你会选择吗?改编自【第四名被害者】的Netflix高分新剧《谁是受害者》,在上个月底正式播出。演员卡司阵容及悬疑的情节,在预告播出时就让人引颈期待。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一开剧,就以惊悚的溶尸案开局,紧抓观众眼球及好奇心。整齣剧的话题,也再次挑战社会青春议题-身亡﹑霸凌﹑绝症等,受害者这个名称的背后似乎带着更多深层的含意。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我用两晚的时间,追完仅仅只有8集的《谁是受害者》,里面的受害者故事设定都很鲜明。

有未成年因为年轻不懂事,参与绑架致人于死后,忏悔但难以获得救赎。

有绝症母亲的最后心愿,但女儿不想帮母亲完成的痛苦抉择。

也有因为性别认同而遭遇歧视﹑霸凌,最后选择去世的悲剧。

每个故事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社会问题,再加上紧凑的剧情,一上线就登上台地区收视第一名。

女主此次由许玮宁演出女记者徐海茵,因童年父亲带着全家一起身亡的阴影,造成对父亲的长年不谅解,父亲也成了她与母亲之间的禁忌话题,而她则选择用工作不停麻痹自己。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男主张孝全这次则挑战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人员方毅任一角。在一次溶尸案的鉴识过程中,意外发现,自己失联已久的女儿,现身命案现场的证据。一连串的命案都将矛头指向他的女儿。 在寻找女儿过程中,他不顾警方的规则与记者联手,共同找出每件命案的背后真正原因,也终于找到自己女儿,进行内心告白,最终有个还算圆满结局。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而张孝全为了诠释此次角色,除了读了大量关于亚斯伯格症的研究,也为符合剧中角色外形-一个外型普通的中年男子形象,而一度增胖至90公斤!

女神林心如,这次则大胆素颜挑战医院清洁工一角。在看似正向体贴的温柔性格之下,有着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束手无措。而在遇到为她带来生命希望的男人时,看到他因为身体不便,而感到沮丧﹑愤怒及无助后,她转身就变成了黑暗天使,杀了对方。而后甚至开始相信,帮助想身亡的人,让他们拥有身亡的勇气,将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去世充满了意义以及希望。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这齣戏获得好评,除了紧密的剧情﹑细腻的拍摄质量外,也是因为拥有值得大家探讨的众多社会议题:

1. 犯过罪的人,是否有被原谅的机会?

其中一个故事主角刘光勇,在年轻时因为加入帮派,参与了绑票案并且误杀了人。尽管之后感到后悔,但依旧无法获得被害者家人的原谅,也逃不过内心的自我惩罚。但他的妻子(季芹饰演)却在他罪大恶极的表面下,深信他的真心忏悔以及善良的一面。

许多犯过罪的人,选择再次犯罪或者自我了结,是否是因为难以被原谅,而觉得绝望?

当然,受害者家人有选择原谅及不原谅的权利。就如同另一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所讨论的一样,被害者与加害人之间是否有和解的机会?是否有给彼此重新开始的机会?加害者家庭是否得一起背负不被原谅的责任?

对于加害者,社会大众很容易显示出拒绝﹑讨厌甚至批判的角色。但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了解全面情况之下就下了评语,相对来说,我们也是某种程度的加害者,判了别人的罪。

2. 对于绝症的家人,迟迟不放手是否是最残忍的对待?

剧中方毅任的女儿江晓孟,在父母分手后与母亲同住。而在14﹑5岁时,妈妈得了绝症,晓孟为了筹备医药费而去酒店工作,始终不肯放弃救治妈妈的希望。甚至当妈妈说出自己的最后心愿时,她都故意不完成,就担心妈妈完成心愿后失去坚持的勇气,最后让妈妈抱着遗憾去世。

(图片来源:Netflix网站)

最近这几年,在许多国家开始推动安宁病房的服务,就是为了让绝症末期的病人,能在更有尊严﹑更受关怀的环境下,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而不是在各种仪器﹑插管及昏迷当中,忍受着生理及心理的折磨。然而在中国家庭,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成为点头同意放弃治疗病患的那个人,许多社会故事就是家人倾家荡产,用尽各种手术来试图延长难以改变的结局。对于绝症的家人,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爱与残忍常常是一体两面。

2. 所有人做的事,才是正常的事吗?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是一名有亚斯伯格症的角色。我对亚斯伯格症的认识,来自于台北市长柯文哲,他也同样有亚斯伯格症,另外,在《生活大爆炸里》许多人喜爱的谢耳朵的角色,也多多少少参照了亚斯伯格症的性格。

许多人会觉得亚斯伯格就是缺乏同理心﹑固执﹑自私而又爱生气。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刻意为之。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直接去做或去说,对他们而言,要注意到别人的脸色及现场气氛,并在别人不帮忙明说的状况下,去推测或顾及别人的想法是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经过学习及训练,才比较能拥有同理心。

戏里张孝全在挽回意图身亡的女儿时,说的话特别令人深思。

他对着要身亡的晓孟说:「我很努力让你们快乐,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让别人快乐!」

「我以为我只要跟别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我就会正常。」

「我以为我离开事情会变得好一点,我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

方毅任以为只要做别人做的事情,他就能跟正常人一样。但,直到10多年后,在凶杀案中与自己女儿相遇,才发现父亲想要女儿能快乐,但不知道怎么做,殊不知女儿其实只想要父亲的关注。缺乏沟通的关系,让彼此误解越来越深。

3. 身亡的人是充满勇气还是失去希望?

剧中,林心如饰演的李雅均教唆他人身亡的理由是,与其活的如此苟且,不如充满勇气地选择死得更有意义。帮助别人身亡,是在帮助她们,让他们用去世来展示生命的价值,完成愿望。

编剧其实并未直接去评价,身亡这件事的对与错,就如同方毅任所说,这是个人的选择。

但,许多选择身亡的人,是因为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此,编剧透由另一条线-遗愿,来讨论身亡这件事。在剧的最后,徐海茵与李雅均的对话中点出,所有的愿望都应该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实现,而不是相信只有我死了,愿望才能被实现。

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是最有勇气的事情。

整部剧虽然是用悬疑剧的方式在讲四个受害者,但仔细去看每个角色,都或多或少是个被害者,不论是在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或者工作职场。

不同的是,有的人选择正面迎战并永不放弃,有的人在奋斗后选择了放弃。

拥有勇气的人,是否愿意拉失去勇气的人一把,重新相信生命的价值。

而我们是否在做抉择或评价之前多思考一下,避免自己也成为加害者。毕竟我们都可能同时在生活里,不知不觉承当着受害及被害的角色,但是,我们能选择不要变成像李雅均一样的存在,不拉人一把反而将别人狠狠地推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