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原来已经是2023年了,为什么还要看《1942》?

#冬日艺术电影官#

写在前面:三年注定载入史册。作为目击者,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记载。相信后人定论。现在,时间来到了2023年,让我们回顾一下,从我们伟大民族过去的苦难中得到一点启发,感谢那些以各种形式记录这些苦难的人们!

前段时间,冯小刚夫妇“去”美国的消息上了热搜,不少网友又掀起了一波争议。

抛开他饱受争议的言行,就导演而言,冯小刚无疑是成功的。

那几年,冯氏喜剧无疑是贺岁片的金字招牌。很多电影,即使你现在看,也会让人笑出声来。

就票房《1942》而言,无疑是一场惨败。当时豆瓣评分只有6分。可以说不叫好不叫座。对此,冯小刚深感忧虑,不惜再次炮轰全场。此外,他过去还不时爆出惊世骇俗的话,人称“冯大炮”。

到处都是金子。如今,《1942》豆瓣评分已攀升至8.0分,观众才恍然大悟。

很好笑,只是一个笑话,正视民族过去的苦难,让人深思,是一部好电影的重要标准之一。按照这个标准,《1942》无疑是冯小刚导演的最好的电影。

一、影片反映的史实

1942年,肥沃的河南遭遇旱灾和蝗灾。中原人烟稀少,千里荒地,饥荒遍地。此外,蒋介石政府未能提供救灾。3000人受灾,300人饿死。这就是著名的1942年河南饥荒。

2.影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新乡延津人,刘震云小时候想必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听过有关饥荒的故事。成名后,他从北京回到河南延津,走访邻里,写下侦探小说《温故1942》。

不是很好的小说

不过,刘的小说胜于情怀。

历史发生是一回事,被广泛知晓又是另一回事。刘的做法让我想起了收集南京大屠杀档案的张纯儒先生。

三、冯小刚为什么沉迷于拍戏《1942》

他说,“XTL对犹太人的屠杀举世皆知,但1942年的大饥荒,别说外国人,中国人知道的也不多。”

电影《1942》拍完后,刘震云的《温故1942》又翻版了。冯小刚为这本书写了序,《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讲述了拍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所以,更应该感谢老冯老六。

4.历史与电影

历史是人们的共同记忆,维系民族情感和关系的纽带是共同记忆。中国历来喜欢反复研究历史,以鉴古鉴今。

电影是普及历史最好的工具之一。在《集结号》中,惨烈的战斗场面让人们认识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艰辛。

电影《芳华》的结尾,导演再现了中越战争的战斗场面,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知识。

另外,在网剧《鬼吹灯》第一集开头,居然还原了书中胡八一参加崂山之战的场景

五、历史与现实

国家太平已久,人们很容易产生一切都理所当然的错觉。

拍这样的题材真的很不愉快。就像小说里的人说的那样,“那些东西我都忘了,你为什么还要提??!!!”

为张国立的演技点赞

作为70后,我没经历过饥荒,只是小时候没吃好。当我在饭桌上因为饭菜太难下咽而哭泣时,父母时不时地讲起饥荒的惨状,以开导孩子们。他们也以身作则,珍惜每一粒粮食。

童年的经历让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所以每次看到孩子浪费食物,我都忍不住生气,大声呵斥。

残酷的现实总是教育着骄傲的我们。

2023年居安思危,想从高处坠落。

6.豫菜

要想写河南,不能只写河南,还要写河南菜。

鲤鱼焗面

看完电影有了意外的收获,想起了河南开封的一道美食——鲤鱼烧面。看完电影,在B站看到这道菜的视频,当网友打出电影里的一连串台词“岳县长,浩劫之年,有点过了”的时候,我忍不住了笑。1942年,蝗灾肆虐,河南人民对蝗虫恨之入骨。后来有一道菜叫炸蚂蚱,现在一直在吃。不同的是,他们现在吃的是人工饲养的蚂蚱。

七、缘分

电影上映后,刘的小说再版,冯写序。我最喜欢最后的一段话,摘录如下:“1942拍成电影的原因有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小枫和小刘的缘分,一个人的缘分。小说和电影的身份是一个导演和1942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