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教父”王小波死前煎熬又痛苦?他的弟弟更惨,43岁被黑人割颈

1997年4月11日,年仅44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而猝死于家中。彻底结束之前,他曾遭受没日没夜的痛苦,尽管是最喜爱的写作也无法消除身体之痛。

当时,他还只是文坛中的边缘人物,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品,甚至去世时也是知之甚少。更不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弟弟王晨光在他去世一年后,便惨死于美国,被黑人割颈。

01不平凡而孤独的人生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在家中排行老四,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兄弟姐妹们受到父母影响,文化程度都比较高。

与兄弟姐妹们不同,王小波比较喜欢偷看父亲的长书,比如《十日谈》、《傲慢与偏见》、《简.爱》、《飘》、《尤里西斯》等。通过这些书籍,他成功地与世界经典作家们神交,荡漾于他们所构建的神奇世界之中。

16岁时,他以知青的身份被分配到云南兵团参加劳动。这一段特殊的经历影响着他的一生,为作品《黄金时代》积累重要的材料。

也许正是那段生活在他乡中的孤独经历,才让他慢慢喜欢上写作与阅读。几年后,被安排到母亲老家山东牟平县插队,先后担任民办教师和做仪器厂工人等。

山东的人文环境和风俗比较接近北京,让他不再有陌生感和感到孤独。不过长时间的写作习惯,早已让他无法自拔。无论有多忙,他总是抽时间写作。

1977年,报社编辑李银河与他相结识。两人一见如故,似乎彼此之间的灵魂都被触动,从相识到相恋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此后他们却厮守一生。

王小波曾浪漫地对李银河说:“你有一个很完美的灵魂…对比之下,我的灵魂显得有点黑暗。”

在李银河的想象中,自己的白马王子并不是王小波的样子,但与王小波相遇之后,她才知道这就是爱情和红颜知己,尽管与想象中没多大关系,但没必要去苛求。

一年后,王小波参与高考,顺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1984年,随着妻子一起赴美深造。

异国他乡的月亮也许很亮,但并不怎么圆。在美国的日子相当艰苦,两人靠的基本只是李银河一个人的奖学金过活。

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王小波先后发表几部比较典型的小说,《黄金时代》也在连续修改之中。回国后,他先后在北大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讲师

做名校讲师,工资待遇和文化环境都很好,但对王小波而言,工作并不怎么舒心,认为始终不是理想所在。

在李银河的支持下,他终于作出决定,离开稳定的工作,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写作之上,尽情地荡漾于自己的文学王国之中。

小说和杂文是他的重点写作,不过才华始终没有被人看到,退稿之事已被他习以为常。而至于退稿的理由,出版社一般都说“不敢发”。

早在1991年,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就已获得《联合报》的文学奖。作品连续被刊登在报纸上,不过却始终没有出版机会,在香港则被认为是“黄色小说”。

也许是藏得太深,焦急的人们才看不到《黄金时代》所要表达的反抗世界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

1994年,经过几年的努力,《黄金时代》终于在一位编辑的帮助下得以出版。不过通过的必非正规渠道,作品压根就卖不出去。

到去世前,王小波同这位编辑一起骑着自行车、驮着印刷好的书本去推销,小书摊、图书批发市场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他的其他作品也遭遇类似的事。令人感到想象力爆棚的《红拂夜奔》在出版的路上被“判死”,已经删剪得不成形也不能出版;《柔情似水》、《东宫·西宫》和《万寿寺》等都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但始终逃不过“被压在箱底”的命运。

没有被欣赏和认可,才是作家的终极孤独。也许是去世以后,作品才能出名。

02煎熬痛苦中离开

1996年10月,李银河被派前往英国访问,王小波到机场上与她作别。让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别便是永别。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还没来得及提前给妻子交代些什么,就孤独离世在北京郊外的房间中,年仅44岁。

去世前,心脏病早已让他痛苦不堪。因不想让家人担心,他一直隐瞒着。去世前,心脏病再一次发作,让疼痛得用手抓墙壁、用牙咬白色的墙角上。

在他的遗体上,还能见到头上褐色的伤痕;墙上更是留下多处牙齿印记。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煎熬多少小时?又是如何在痛苦中去世的?

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哭得撕心裂肺,精神几近崩溃;大姐王涛泪流满面,悲痛地说:“只有上帝知道他遭受了多少苦难……”

远在海外的李银河得知消息后,整个人瘫痪在地,仿佛没了神。后来她对别人说:“小波是个诗人,他走得也像个诗人。”

离开人世仅一个月,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终于得到出版,并一时引起轰动。此时,咱们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人世。

从此之后,他的那些没有发表出来的作品基本都被奉为经典,本人也被封为“教父”。

有人很不掩藏地说:“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他肯定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03弟弟惨遭割颈

命运似乎喜欢跟王家开玩笑。王小波去世一年后,王家再次传出噩耗,弟弟王晨光遇害,死状相当凄惨。

王晨光比王小波小三岁,在读书和做研究的11年里,共取得两个硕士学位,后又得到一个药物化学的博士学位。

大学一毕业,他就收到西雅图和底特律的offer(聘请书)。为挣更多的钱,最终选择底特律的工作。

不过,底特律并不像国内那样安全,在美国也是出了名的混乱,黑人暴动时有发生,烧杀抢掠更是常态。原本和谐的大街上,能见到的居然都是目光涣散的吸毒者。

王晨光的生活和思维深受国内影响,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喜欢参与派对,他最喜欢的还是流连于工作和家庭之间。

没有惹祸,但不代表不会有意外。1998年7月的一天,路过吸毒者和抢劫犯集结区的时候,一名黑人终于对他动手,开口就是抢劫。

美国生活的人出门有一个习惯,就是口袋中必须准备零钱。这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给流浪者和抢劫者准备的。

抢劫过程中,王晨光毫不吝啬地给对方一些零钱,但看到钱包里还有钱的时候,对方动手就有抢。争执之下,黑人的匕首划破了他的颈部,让他倒在血泊之中。

黑人并没有救助之心,看到情况不妙后就逃亡,留下王晨光一人慢慢等死。输送医院时,对他的救助已经来不及,因失血过多而去世,年仅43岁。

在他身后的,还有一个悲痛的家庭。两个孩子尚未长大,亲人还没有从失去王小波的悲痛中走出来,王母几乎因此而抑郁。

虽然凶手不久后就被逮捕,并受到应有的惩罚,但王晨光不可能再回来。

总结

王晓波和王晨光的遭遇让人感到惋惜,一个是怀才不遇,满腹经纶也没有用;另一个是终于苦尽甘来,但却永远无法再给家里人做贡献。

残酷的世界就是如此,不过不代表光明没有,只是它来得晚一些。不能因为遭受压抑而不努力,更不能因担心未来不测而不想努力,谁又知道明天会不会见到太阳?也许许多天都能见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