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厨子不偷五谷不收”,相声《灶厨》的前世今生

相声《灶厨》

一段相声,从被创作出来开始,需要不断地被修改,以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似乎没有“完美”的说法,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时期听众的喜好未必相同;即使同一个时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喜好也常有差别。

所以,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往往必须与时俱进。

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除了早些年确实创作出了《我要上春晚》等少数几个相声作品,近些年也没有什么新作了。直至近些年,终于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灶厨》。也有部分相声爱好者不求甚解,以为是“造厨”,其实是错误的。

《灶厨》讲述“于谦的爸爸”先在全聚德学了十年剥葱,又在狗不理学剥蒜,“学了一身能耐”,被狗不理开除之后,教“郭德纲”独门绝技:“俘(fóu)”。有时在家做饭,“于谦的爸爸”也忍不住“俘”起来……

恰好赶上“高峰的父亲”出狱,于是带着“郭德纲”承办“高峰父亲”的酒席,在厨房里,“于谦的爸爸”开始“俘”厨房里的东西,闹出了很多笑话。

《笑林广记》

听到这段相声的时候,小马心里一激灵,想起了冯梦龙《笑林》里的一则笑话:

有厨子在家切肉,匿一块于怀中。妻见之,骂曰:“这是自家的肉,为何如此?”答曰:“啊,我忘了。”

还有游戏主人辑、粲然居士参订《笑林广记术业部》:

厨子往一富家治酒,窃肉一大块,藏于帽内。适为主人窥见,有意作耍他拜揖,好使帽内肉跌下地来。乃曰:“厨司务,劳动你,我作揖奉谢。”厨子亦知主人已觉,恐跌出不好看相。急跪下曰:“相公若拜揖,小人竟下跪。”

《灶厨》的结尾,两位厨师被“高峰的爸爸”发现一些蹊跷,要两人回厨房对对账目,与《笑林广记》的这则笑话,难说没有一些传承关系。

厨师与吃货

国人以“吃”闻名,关于厨师作风不检点的传说,自古已有,似乎也不至于上纲上线,认为郭德纲或其他的表演这段相声的演员在抹黑厨师职业。

实际上,《灶厨》也不是郭德纲的原创,而是借鉴了传统相声。

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第二卷,就收录了记录自相声名家赵佩茹先生的演出的文本《送妆》,除了入活时“在家做饭弄弄就俘起来了”这个细节,正活的内容基本相同。

当然了,小马并非在偷换概念,说既然这是传统相声段子,就一定要不分是非地传承。《灶厨》以夸张的手法,谴责厨师行业里一部分中饱私囊、不检点的现象,正体现了一部分人要求相声的,“揭发丑恶,弘扬真善美”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德云社相声演员的岳云鹏、孙越组合,在表演《当行论》的时候,有一段垫话也是出自《送妆》。

甲:炕席!乙:是不要。甲:我想,还有什么哪,我没有值钱的东西。上我们姑奶奶那儿借去了。到她那几也没钱,她说;“我这儿有点东西你拿去吧,皮货。乙:哎,皮货值钱,分什么筒子。甲:灰鼠!那真是三性鼠,有这么长的毛头儿,库緞的面儿,没上身几啊,有十成新。我一想:这行。拿到当铺,我说:“您给我瞧这个。”他接过去也没细看:“不要!”我说:“您给少写!”“不要!”多气人呀!乙:真可气!这么好的皮袄他不要?甲:不是,要是皮袄他就要了。乙:噢,皮马褂?甲:不是!乙:噢,斗篷?甲:不对!乙:什么呀?甲:耳朵帽儿!乙:耳染帽儿呀?人家是不要。甲:新的。乙:没听说过上当铺当耳朵帽儿去的。

古代幽默

《笑府》共分上、下二卷,明冯梦龙编,共一百则。

《笑林广记》是我国古代笑话集,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原题游戏主人纂辑、粲然居士参订,共十二卷,四十九则,现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三德堂刊本;另一种署名是程世爵纂,现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印本等刊本。前面提到的“厨子在自己家偷肉”的这则笑话,正是出自前一种。后来,两种《笑林广记》的曾被多次增订。

正如京剧《桑园会》取材于西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黄梅戏《天仙配》取材于民间“董永遇仙”的故事,相声的大部分传统段子,也离不开民间的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