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配角的故事也精彩,曾经的“文胆”“智囊”郁郁而终
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剧接连不断。
原因有二:
一是电影版的《大决战》以逼真的的战争场面、宏伟的气势,征服了观众的心。
影片中古月、苏林、刘怀正、郭法曾、马绍信、赵恒多等老艺术家的精彩演技,也颇受观众的喜爱。
如今剧版的《大决战》播出,观众多了很多期待,很乐意与电影版比较一下,孰优孰劣。
二是相比于电影,剧版《大决战》多出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
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于和伟、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林永健等众多知名戏骨,用精彩演技呈现了上到领袖、将领,下到士兵、百姓等众多人物的故事细节,足以满足观众对这段历史和人物的好奇心。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在剧中是一个很纠结的角色,而真实的历史中,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由赵晓明扮演的陈布雷。
赵晓明:戏路宽,资历老,却“万年不红”
在介绍人物角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陈布雷的扮演者赵晓明。
赵晓明,1958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当时与他同班的有陈佩斯、宝珣、洪学敏、李世玺、李岚等著名影视演员。
1976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进修,系统地学习了电影基础理论,在表演专业方面接受了全面严格的训练。
赵晓明从影40余年,塑造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大决战》的徐向前元帅,《强渡嘉陵江》的陈昌浩、《雄关漫道》的李觉、《八月一日》的张国焘、在《鏖兵天府》的胡宗南、《中流击水》的林森等等。
在他的从艺生涯中,他获得过许多表演奖,也是一个产出量很高的演员,遗憾的是一直没红起来。
陈布雷是什么人?
历史中的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慈溪,本名叫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
后世所熟知的“布雷”这个名字其实是他的笔名。
陈布雷才华横溢,二十多岁就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
他文笔犀利,撰写了大量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影响很大。
因为他的才华,时人以诗赞他是“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
1927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
陈布雷是蒋介石御用“笔杆子”,长期为蒋草拟文件,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比较惋惜的是,因为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陈布雷不甘再与之为伍,于是在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服安眠药自杀。
对此,蒋介石无限懊悔,曾经说过:“(陈布雷的死)等于砍了我的手和脚”,并且亲笔给他写了“当代完人”的匾额。
剧中的陈布雷是一个很“纠结”的角色
《大决战》开篇便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重庆谈判”。
而陈布雷就是国民党的谈判代表。
正逢和平谈判,陈布雷看到了一丝希望。
他专门为蒋介石起草了一份和平协议,可蒋介石只看了一眼,就将他拟的这份和平协议放置一旁。
毕竟蒋介石的目的根本不在和谈,而是为即将开始的大战拖延时间。所以,陈布雷的这份协议,蒋的说法是:“你的观点,是我们给记者的新闻稿件。”
从蒋介石对待这份和平协议的态度,着实让陈布雷看清了蒋介石的面目。
因此,在后来的谈判中,陈布雷的表现变得“纠结”起来。
作为一个体察民生、向往和平的人,陈布雷既希望双方能够真正地谈出“和平”,但他知道老蒋的初衷根本就不可能谈成,在“谈与不谈”之间,陈布雷备受煎熬。
特别是在“三方会谈”中,劝周恩来早些返回延安,留在上海只能“徒增烦恼”,更能看出他内心的挣扎。
从个人能力来说,作为文官,陈布雷绝对是当时的佼佼者。
但是蒋介石对他这种文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那些带兵打仗的将领,因此,陈布雷在蒋介石眼里,礼遇有加,却并不交心。
特别是在关系国计民生方面,陈布雷的建议,远不及手下的一个作战参谋。
该剧中,虽然没有陈布雷自杀的情节,但是对其中的原因,却是表现了很多。
结语
《大决战》中,赵晓明演绎出了一个文人陈布雷的家国情怀以以及旧文人的内心纠结。
陈布雷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托付给了一个道貌岸然的“领袖”,注定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对于剧中人物,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