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说黄子韬和《热血青年》假的人,是忘记了那些年、那些事了么?

(文/时光机)

01:

《热血同行》从上映开始,有一种声音便不绝于耳,它可以简单的如下翻译:“偌大的国家,岂能靠如此纨绔少年郎就可救得?”。

如此论调的原因,便在于剧中的两位主角:

崇利明(黄子韬)从开篇第一集的初次露面,便发誓要把“耍酷”进行到底,他高调、嚣张、行事张扬,看人从不正眼,坐下从不正襟,这样的人按照如今的定义,不是富家子就是穷屌丝。

阿易(易烊千玺)是一个落魄的山野孩子,论课堂学习成绩,他无疑是个差等生,毕竟小学他都没毕业,但阿易颇会打架,以一敌五不在话下,这样的人大抵便等同于如今那些早早辍学混社会的问题青年。

再加上杨真、瘟狗、司三这些次一级别的主角,同样不是浪荡公子,就是问题少年。

所以,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可以挽救濒临崩溃的彼时中华?

再加之电视剧中他们平均二十来岁的年龄,按照如今的象牙塔等级划分,约等于当代的大二学生。

故而,观众的不信,是有观众的道理,但这些人似乎已经淡忘,历史的事实就在那里,任风吹雨打,也从未散去。

02:

1900年梁启超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里面有这样三段:

1、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2、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3、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的这三段话合在一起,简单的意思如下:

老年人会在疲倦的半生以后开始讨厌改变和做事,他们会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再有意义,而反之年轻的人则喜欢承担和做事,他们觉得世间的一切皆可以被改变。

所以今日中国的改变和未来,不在老年人,而在于少年,少年人的脾性和性情注定了他们敢闯、敢拼,只要他们再拥有智慧和大的神魂体魄,中国一定会强,未来的中国是少年人的中国,未来的少年中国则是世界的核心。

那一年梁启超写下这段文章时,距离“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过去两年之久,虽然经历了一腔热血到一败涂地的悲情结局,但他并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愈加坚定:“能够改变当代中国的一定是少年郎”,而曾经他也是那一批少年郎中的一员。

那一年,这些人中梁启超25岁,谭嗣同33岁,康广仁31岁,林旭23岁……

这些恰同学少年的仁人志士,把命交给了国家,把希望寄托给了变法,他们虽然没有成功,却掀起了另一股思潮,而正是这股思潮,才最终让腐朽的清帝倒台,让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灭亡,这股思潮便是:“变法救不了中国,唯有推到方可”。

正是因为这种思潮的不断兴起,当年那一批逃亡的人中在汲取了最新的学识以后,开始改变思想,不再寻求变法,而是要革ming!

这些少年便有鸿鹄之志的儿郎,其后真的成了改天换地的人。

而取材于这段真实历史的《热血同行》,又怎么会是“假、大、空”,又怎么会是“偌大个国家岂能交给小小毛孩”这种虚妄的腔调?

但《热血同行》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03:

1898-1912年的14年间,对于彼时华夏大地上无数的少年郎都有着无比非凡的意义,新旧思潮的冲击、外来与本土文化的交织下,最终导致华夏大地上的所有少年郎被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随波逐流派,这是任何时代都占据了主流的一派,他们并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他们每天围绕的一切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普通、平凡,却也无比实在。

第二派:推倒派,当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经历103天便宣告失败以后,华夏大地上的无数有志青年,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变法无法再救万民于水火”,腐朽的清朝需要的不是好的政策纲领,而是皇权的传承和懦弱的臣民继续臣服,所以惟有推到封建帝制才有真正的未来。

第三派:保皇派,或者说保持现有体制派,他们知道清朝的症结所在,所以他们相信清朝并不是无药可救,问题只是在垂帘之后的那双手,所以他们在等,等一个人的走和另一个人的起!然后继续在封建的土地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寻求生机。

剧中的崇利明、苏尔泰等人便是第三派的代表,他和舒尔泰在等他们心目中的天子走出瀛台,他们将要跟随自己的天子,用一腔热血、一生所学去换一个崭新的天下。

阿易则在一开始属于第一派,其后纠缠在第二派与第三派之间来回倒腾,最终坚定地站在了第二派中。

1908年,那个禁锢了国家思想的老人走了,但崇利明还未来及欣喜若狂太久,3天以后他们的“天子”也走了。

对于崇利明来说,思想的转变不是人走、人留那么简单,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绝望以后,方向才会浮现眼前。

所以彼时的崇利明、苏尔泰、阿易又该如何选择?是投身到另一场推翻自己信仰的变革中去?还是为了心中的执念和打小接受的思想而继续顽固的奋斗下去。

此时另一边的推倒派“周觉等人”,则从海外归来,他们汲取了最新的思想和力量,他们誓要与腐朽的清帝和顽固的保皇派一决高下。

两方相撞,一方看戏,孰死谁又伤?

这便是《热血同行》的所有故事,也是那些年热血儿郎的真实故事,但本是取至真实历史的故事,却在上映以后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滑铁卢。

04:

《热血同行》上映以后的热度和评分,与“热血”二字有所背离。

这里的原因不在剧集质量,而在剧情介绍和主演黄子韬等人,前面第一段说到的“少年郎可以救中国”以及“黄子韬的荧屏演技”都让人未看先怯,最终从热血变成了冷血。

前面已经说了历史史实,此处不再赘述,而黄子韬则要好好说上一说。

首先需要给黄子韬划在一个类别中,这个类别叫“小鲜肉”,这个群体的主要特点是:除了帅和年轻,其他的啥也没有。

所以与其说黄子韬的演技不好,其实不如更大而广的说:“小鲜肉演技就没好的!”

而小鲜肉之所以没演技,其实并不在于所谓的生活阅历不够和天赋不行,举个例子:没有生活阅历,演不了经历过许多事的角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演一个嚣张跋扈的富二代,总该手到擒来吧?毕竟这类角色的人设与小鲜肉的日常并无太大区别。

但他们依旧演不好!详见“小时代”、“老炮儿”等电影。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阅历和天赋,而在于精力。

于是当这些年有人从小鲜肉的圈子跌落、淘汰和被替换以后,这些被替换的人猛然间发现自己竟然好似失去了一切,演戏不行、唱歌不行,最终泯然众人矣。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便是他懂得了“流量不在就是毁灭一切”的这层道理,趁年轻、趁资源还在,转型需趁早!

《热血同行》对于黄子韬来说,便是一次最好的试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