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解散苏联
戈尔巴乔夫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解散苏联?戈尔巴乔夫在8月30日离世,享年91岁。1991年,他将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被称为美苏冷战终结者。
现在看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之一,对他的评价,苏联前国防部长亚左夫曾经以遗嘱形式写下来,并嘱咐在自己去世后公开。2020年2月25日亚左夫去世后,这份文件被公开,分别是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的评价。
客观来说,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首先,他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力,减少了援助。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功将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前苏联分离出去。这也促成了后来的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统一。
其次,他直接导致了苏联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蔓延,这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提供了搞垮苏联的机会。
第三、当苏联危机爆发时,苏军的自由主义思潮给了前苏联最后一击,促使苏联解体。
苏联僵化的体制,以及其本身存在缺陷
我们都清楚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吃大锅饭,尽管在前期给苏联经济和工业的腾飞创造了基础,比如苏联方便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但当苏联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出现。
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此前接受《独立报》采访时,直接表明在苏联解体这个问题上,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他也表示苏联的解体很大原因在于社会割裂,而一个国家或一个团体存在的标准,是人们对这个体系的认同感,如果没有这些,必然会导致整个群体分裂。
其实在苏维埃建立之初,开国领袖列宁就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过,列宁认为所谓的集体公有制只是暂时行为,而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保证物质刺激和个人利益,只靠热情和主动,以及人民的觉悟,这种模式不会长久,也因此在苏联建国前期曾以租让企业的形式,允许发展私人贸易,而这种经济制度对稳定当时的政局,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列宁在临死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社会主义制度目前也不过只是处在实验阶段。”但在列宁去世后,新生的苏维埃面对外部绞杀,一直处在危急存亡之中,而集体主义无疑是应付当时局面的最好手段,但随着苏联在多个五年计划的快速发展下,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渐渐追赶上美国时,体制僵化问题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出现了,没有了外部巨大压力,曾经压下的内部矛盾,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艰难的改革
在戈尔巴乔夫当政以前,就有一种叫“谢基诺试验法”的模式曾经流行于苏联的企业,在当时这不过还只是一种承包关系,根本牵扯不到所有者的形式,而正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的热情,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经济专家和务实派著称柯西金提出扩大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和主动性,用价格、奖金、利润、贷款等手段,加强对生产的经济刺激,国家只需要下达必要指标,而其他的管理归于企业,使每个员工和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来呆板的“条状”管理被更具有人性化的“块状”管理所取代,而正是因为柯西金的改革,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戈尔巴乔夫还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工作时,就以“谢基诺试验法”和柯西金改革相结合,再加上农业体系中的奖金制度,将“涅维诺梅斯基”化工厂作为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在改革初期,使很多人富了起来,但却没有得到苏联社会各界的认可,那些农场主、合作社开办人以及工厂承包人在获得大量财富的同时,他们管理下的工人和农民自然也受益颇多,似乎形式一片大好。
可当时更多的却是,外界对他们的质疑,不仅是普通苏联民众,连国家机关对改革先行者的行为都极其反感,最后连承包工程活动的先锋人物胡佳科夫,都被他们以各种理由,罗织罪名投进了监狱。其后,“谢基诺试验法”更是被苏联顽固的官僚体系视为洪水猛兽,他们不遗余力地为这些改革先行者设置障碍。
在那个计划为主的年代,物资供应都被国家死死把控,这些改革先行者不仅得不到贷款,连修建厂房的建筑队都租不到,为了寻找建筑材料,他们只有铤而走险,把手伸进了黑市,而这些正是那些苏联官僚希望看到的。
于是一批批优秀的改革者被投进监狱,苏联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就这样被苏联的官僚集团扼杀掉了,正因为看到这些,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把目光投在政治改革上。
而苏联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国家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却导致了自己的轻工业严重失衡,一个全世界顶尖的工业强国,却满足不了本国民众最基本的吃穿住行需求,相对于美国来说,同样花了一样的钱投入到军备竞赛中,却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苏联为何不学中国式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的采访时,当记者问到有很多人认为您在推行改革时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式的道路,为何苏联当时没有学习中国式改革?对此,戈尔巴乔夫的回答是苏联当时对待变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有自己保守的一面,且双方国情不同。而苏联当时已经“病入膏肓”,急需进行更大的变革刺激。但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外来文化可以很好地融入进中华文明圈,而不是冲击本国的思想。从政治上来看,从没有外国人能够直接干预中国的决策。可是对苏联来说,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竟然饥不择食地选择采用了欧美专家的“休克疗法”,这无疑是一个败笔。
对待变革,我们一直持续对经济以及配套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同时对待改革我们有一个长远规划,且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力量去推动。所以我们能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实现经济的快速起飞。相对的苏联方面,却是如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经济、农业、科技、教育、舆论等方面多方进行试探,一旦受阻不想着解决问题,反而是往回缩,最终导致啥都没有解决,反而使国家发展越发困难。最后改革上一事无成的戈尔巴乔夫政府将矛头对准政治,导致苏联完全崩塌,可以说记者提问称苏联的改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很是应景、总结也十分到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逻辑完全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缺乏连贯性。
另外就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领导团体,缺乏管理能力和强硬的手段来应付国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们只能在政治上妥协,来满足各方的利益,这就导致一个想让各方都满意的政府,最后却让各方都不满意。
而反过来看中国,自始至终进行的都是经济改革,在稳定的前提下,一切都向好的方面转变,苏联则不同,摧毁这个庞大帝国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那时的苏联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仍旧是让人羡慕的地方,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在再加上几乎免费的住房,但是固化而腐败的官僚阶层和上层精英们,早就背弃他们曾经的信仰,当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时,这个共同体自然就走向了崩溃。
不同于苏联,中国自始至终都认为只有自身的实力才是自身安全的保障,从不相信西方国家的保证和承诺,而苏联乃至沙俄时期与欧洲各国的若即若离,使他们更容易从内心更亲近于西方各国,乃至最后将国家的希望,放在了欧美各国的援手上。
除了戈尔巴乔夫外,叶利钦的背叛无疑是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叶利钦天真地认为美国会像支持德国和日本一样,实现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但是事与愿违,当苏联倒下的时候,主动权早已经不在自己的手上了。戈尔巴乔夫曾经说过,他自始至终从未想过以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一切都要通过民主的途径,可是对于苏联这种需要政治强人才能维持稳定的政体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戈尔巴乔夫再强硬一些,如果他的前任不是接二连三的病逝,如果苏联的精英们多考虑一下国家利益,结果或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但历史没有如果,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偶然,同时也是一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