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满江红》的精彩故事与尴尬主题
深度解析:《满江红》的精彩故事与尴尬主题
星期五言:大年初一,我们来聊聊贺岁档的这部出自国内大导演的《满江红》。
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故事很精彩,人物间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很强,低照度下的画面质感也不俗。更何况这还是一部慢条斯理进行“群戏式逻辑推理”与“政治博弈”的戏,让本人在看电影前半部分时着实感到了些许“阿加莎”和“纸牌屋”的味道。然而这些靓点和优势在进行到中段往后,一些问题出现了,及至结局,这些问题甚至让人觉得尴尬可笑。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 首先是这部电影讲了件什么事(这同时也是正面人物的目的与动机):
它讲的是“荆轲刺秦王”式的复仇故事吗?
说实话开头看着像,但电影结局告诉了你:它不是!人家正角压根就不想弄死反角(秦桧)
那么它讲的是“卧薪尝胆”式的运筹计划吗?
看来也不是!电影一上来就充满了变数:从那位打更人意外牺牲,到副总管武义淳被动卷入内讧,再到舞姬瑶琴自作主张参入行刺,甚至电影最后十分钟秦桧替身的出现……所有这一切转折也好、拐点也罢,怎么看都像意外巧合与歪打正着,而非缜密计划。
最后它是“黑吃黑”吗?
更不是!要知道“黑吃黑”是没有正反之分的,而这部商业类型片的正反人物是绝对鲜明的!谁不知道“秦桧”一边是反,岳飞一边是正。正义战胜邪恶对主流价值观群体来说天经地义,给导演十个胆也不敢颠覆。
这下尴尬啦——故事框像行刺复仇但不是,像运筹谋划又充满了巧合,喜剧感像黑吃黑却正反主次鲜明……它到底是个什么?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答案(人家角色在最后说的很清楚啦),只是这个答案怎么想都别扭,本人想着想着差点笑喷出来——
没错,电影里这群岳飞门下的义士们卧薪尝胆,运筹帷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爱人和孩子,为的不是杀汉奸秦桧,而是要公开岳飞的遗嘱——《满江红》。
说白了,这部电影讲了个“一群人誓死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注意我们这里谈的不是事情的象征性意义,而是表层故事的框架)
* 搞清了这部电影讲了件什么事后,我们再来看它的尴尬:
没错,这种尴尬即是电影“类型化”与“主题迎合”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类型化是什么,即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诸如复仇、刺杀、运筹、黑吃黑,这会让一部电影看上去魅力十足,风格化强烈(这是《满江红》前段吸引我的地方);“主题迎合”又是什么——即诸如精忠报国、邪不压正、善恶有果乃至皆大欢喜式的概念;
而当你即想表现个性与魅力,又想善恶分明,不让结局落于悲剧,这种矛盾尴尬便会体现在故事的逻辑性与人物动机的合理性上。
* 那么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何在?是编剧能力所致还是电影体制所限?
我想两者可能性都存在。在《满江红》后段,当武义淳(岳云鹏饰)和张大(沈腾饰)这两个角色死掉后,其实电影故事的轴线和框架已经断掉了,就差一个盖棺收尾的“行刺”了。而偏偏这之后导演编剧不想收,又加进去了那些传颂岳飞诗词、替身身份暴露的戏份。这让故事显得画蛇添足,然而,为了不让故事落于悲剧,并顺利升华至精忠报国的主题而不落于狭隘的复仇行刺,这些添足情节还是被硬塞了进来。
我想说的是,即不违背意识形态和正主题的灌输,又让故事与人物趋于合理,可能吗?或者说那能通过编剧的能力和一些技术调整达到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本人不敢在此班门弄斧,但至少看看那些成熟的商业大片或许会找到一些办法。
在这之上还有个创作者动机的问题——是票房在先?还是艺术、形态、观点和思想在先?这些需要我们用“文学批评”的视角去感受与解读,举个例子,《满江红》中那个被很多角色提到的“皇上”,作为创作者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与概念之上,这便是解读创作者动机或价值观的一个口。
至于其它人设、表演、喜剧段子、矛盾张力,可圈可点处很多,不在话下。值得一看。
总之,《满江红》在大年初一为我们带来些许娱乐与惊喜的同时,也提醒了目前中国电影故事片所及的一个水准以及在这个顺准下所暴露出的不足与弊端。娱乐和妥协对电影来说本没错,但让电影在这个基础上把故事将的更合理,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