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黄蓉在屏幕上有那么多,但我只认她这版
好多年了。
当年,金庸笔下的黄蓉是完美的。
聪明伶俐,出落得漂亮。
武功不差,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
在她的炊火下,端出的是玉笛谁家听落梅,二十四桥明月夜。
这种完美,不是小昭那种听之任之,更不是小龙女那种单调。
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来看,那时候小说中的武林草莽侠士,有多少能配得上他的?
所以,黄蓉自己选择了郭靖。
这种憨厚老实的人,能和黄蓉互补,能让黄蓉欺负,能和她组成般配的一对。
也是很多年前,有一个人扮演了黄蓉。
在那个年代,她扮上后,在观众的心里,就卸不下这个妆容了。
扮出这个角的,就是一代人心中无法忘怀的翁美玲。
80年代的我们,电视资源匮乏。
那时候,香港电视剧对于我们来说,仿似另外一个世界。
而在那个年代进来的83版《射雕英雄传》,就在那个节点上,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甚至,也可说是一个时代印记的脚注。
后来,还有很多人扮演黄蓉,也出现了朱茵版那样的好角。
但在更为经典的83版中,黄蓉却牢牢地成为一代人心中,专属于翁美玲的角。
小说中,黄蓉初登场时扮成了一个小乞丐,那书中有一句是这么描述的:
眼珠漆黑,甚是灵动。
在翁版的黄蓉身上,灵动,竟显得如此相宜,书中的感觉,跃然而出。
黄蓉第一次以女儿身态出场,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浆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郭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的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这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郭靖只觉耀眼生花,不敢再看...
翁美玲的黄蓉,在这一幕出场的样子和小说中有些许不同。
但当她拨开帘子,远远喊着“靖哥哥”的那一瞬间,与之前的乞丐形象相比,一刹那也有着那般令人恍惚的韵脚。
那形象,竟是随后慢慢展开。
俏皮,嘟嘴,带丝邪气的笑,莞尔间却又流露出小女孩的天真。
这些特质,却婉如嵌在她身上一般,随心所欲却总是相宜。
参与竞选的人数超过三千。
后来,入选后的翁美玲,顶着外界对她的怀疑甚至否定,扮上了黄蓉。
在这套边拍边播的《射雕英雄传》中,那黄蓉,从《铁血丹心》到《东邪西毒》,渐渐得到观众认同。
直到《华山论剑》,却是得到了充分肯定。
黄蓉已成。
这成了的黄蓉,我觉得除了形似,还有着一种气质。
气质是说不清楚的,她是一种与美貌不同的感觉。
颜无法改变,气质却是由内散发而出,或藏于一丝动作,或藏于一颦一笑,亦或藏于不经意间的行为。
甚至藏于观者心中,但她本人却未曾察觉。
这一段,是这么写还扮着小乞丐的黄蓉的:
(郭靖)说到忘形之处,一把握住了少年的左手。一握了下,只觉他手掌温软嫩滑,柔若无骨,不觉一怔。那少年低低一笑,俯下了头。郭靖见他脸上满是煤黑,但颈后肤色却是白腻如脂、肌光胜雪,微觉奇怪,却也并不在意。那少年轻轻挣脱了手...
这期间,却有着那低低一笑,俯下了头,轻轻挣脱的细腻。
形似容易神似难。
那个少年,很快褪下了装扮,一步步出落成那灵动俏丽的黄蓉。
属于那黄蓉的俏,始于1983年,一直到今天。
而属于翁美玲的那一记容颜,却定格于1985年,26岁最当好的青春年华。
多年后,人们再想起翁美玲,仍然是她26岁时的容颜。
她走后,留下了一些故事,以及那几个在她短暂的生命年华中走过的人。
这些人,如今已老,其中也有人已经释怀并可以坦然怀念她。
而她在英国时候曾经爱过的那个异国人,多年后仍以他的方式在纪念着她。
甚至,在为翁美玲做的网站上,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人们帮助我找到我的问题的答案。几乎我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回答,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无人能回答我:在Barbara死去的那一晚,她最后写下的文字:"Darling,Iloveyou"她为什么用英文写了这句话呢?
那些旧事,如今再提起,更多的只是纪念。
她的人生过往,就不挖了,怕的就是坏了这个被定格的黄蓉。
只怪那黄蓉,定格得太过绚烂,纵使扮的人一闪而过,那成的角却一直挂在高处闪着。
于是,依稀往梦似曾见那黄蓉,坐在船上,拉开帘探出头来,望着远方那个呆呆的傻郭靖,盈盈笑着叫道:靖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