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星穿婆婆睡裤、躺公公大腿:有多少关系,毁在边界不清?
最近,曾出演《放羊的星星》而红极一时的韩星刘荷娜,在微博上引发了一场热议。
起因是丈夫在家安装的隐秘监控,拍到她躺在公公大腿上,穿着家居服,很随意的休息。
刘荷娜在微博上贴出照片,表示婆婆不在家,她翻出婆婆最喜欢的裤子,觉得特别舒服,就躺着放松了一下。
还问网友:你们平时也会躺在公公大腿上吗?
评论区写满拒绝,连挚爱粉都大呼“辣眼睛”:
“躺公公大腿”这种明显触犯边界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虽然刘荷娜很快删除了微博,可从她的字里行间来看,一点也不觉得不妥。
穿婆婆裤子,躺公公大腿,很多人眼里“越界”的行为,对她而言似乎只是一种普通互动。
自己觉得无伤大雅,他人感到难以接受;或是他人只是表达亲昵,我们感到边界被冒犯——这种情况,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
由此,我也想借这个事件,和大家来聊聊
“边界感”这个话题。
01
什么是边界?《自我边界》认为,边界是我们平衡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维持边界,来保护自己,传达尊重。
一个人有多尊重别人,并不只通过言行礼貌,也通过维护他人的隐私和空间,来呈现恰到好处的重视。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能强烈感到边界:
独自去咖啡厅喝下午茶,除非座位全满,没有陌生人会坐在你对面;独自走在街上,除非人多得摩肩擦踵,周围的人一定会与你保持距离。
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边界感似乎被稀释了:
和同事一起喝咖啡,对方突然抢走你的奶茶,说“我尝尝什么气质”;和异性一起走在街上,对方未经允许摸你的头……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被冒犯和不快,生活琐事尚且如此,更别提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越界行为:
职场越界
刚入职的小萌新,什么活都抢着做,本想尽快融入群体,没想到被同事警告:你有没有想过,你抢了我的活,那我做什么?
她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是好心帮忙,怎么吃力不讨好呢?
两性越界
学弟无意拍了一下学姐,学姐感到被冒犯,要曝光学弟的身份证信息,扬言要让他“社会性去世”。
虽然最后发现是一场误会,学姐撤销了言论,但学弟再也不敢随意靠近女生,谁能想到无心之举也成了“骚扰”呢?
家庭越界
英剧《黑镜》中,女孩从小戴滤镜生活,一言一行都被妈妈掌控监视,连谈恋爱都被妈偷看。
终于有一天,女孩忍无可忍,失控打伤了妈妈,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家。
02
越界,意味着生活的主导权被他人侵犯和占领,根据越界程度不同,我们会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好似全然没有边界感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边界的定义不同,“边界感”的强弱也不同。
当我们说“这个人没有边界感”,我们其实是在说:他对边界的定义和我完全不同,我稍强,他稍弱。
为什么边界会有“强弱”之分?一个重要原因是
“代际传承”。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特别喜欢控制妻子,小到衣服穿什么颜色,大到职业规划,他非要说服妻子听自己的。
他总觉得,这对妻子最好。实际上,妻子早就忍无可忍了。
一次大吵之后,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越界”了,可是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对妻子的愤怒。他认为妻子伤害了自己。
其实内心深处,他并不承认自己越界。
他有一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他们控制他的一言一行,现在也同住一起,每天控制他的饮食。
他从小活在父母的支配下,“敢怒不敢言”,无法掌控生活,也无力建立边界感。
当一个人严重缺乏边界意识,往往意味着他已经将他生活的支配权交给了别人,成年之后,他又将通过剥夺他人的边界来补偿自己。
这种代际链带来的显著副作用是:个体会通过弱化边界感,来获得融入集体的机会。
姐妹公司的老板,要求加班员工春节期间吃住睡都在公司,美其名曰“团建活动”,实际上剥夺了个人空间,可一些员工却毛遂自荐。
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一个规则:
牺牲边界感可以换取利益。
儿子牺牲隐私,让媳妇和妈妈一起住,实质上是方便妈妈照顾自己;员工牺牲自由时间,无偿迎合公司996加班,为了更快升职加薪。
当人人都这样做,你不这样做,群体就会施加压力:你为什么不合群?为什么这么冷漠?
“弱化边界感”的群体文化,代际传承的“无边界意识”,两者总是相辅相成,长期困扰着我们:
我到底该不该拉开距离?
我要不要提醒他人注意边界?
如果感到边界被冒犯,我该怎么保护我自己呢?
03
汪曾祺说“有的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的人说自己像说着故事”。这两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两种边界:
自己的边界,以自己的感受为重;别人的边界,以别人的逻辑为主。
当我们苦恼于“怎么维护自己的边界”,我们同时也在苦恼另一个问题:怎么维护别人的边界?
如同圈地画圆,乱涂乱画得不到他人尊重,先搞清楚“哪些是他人的领地”,才能妥善自洽。
因此维护边界的方法,也分为A,B两面。
A面:建立自我认同,保护隐私。
来访者想要说服父母:不要再侵犯我的生活,但父母大哭大闹,根本不听。
他思考如何走出“弱边界感”的代际传承,想来想去,发现问题在自己身上。
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他的内心很矛盾:又依恋父母,又想要自由。
最终,他选择了自由,贷款给父母买了一辆车,鼓励他们考驾照,自己开车去旅游。
趁父母不在,他和妻儿坐高铁去外地玩。
这期间,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没有人再支配他的生活,也没有人需要被他支配,“弱边界感”的代际传承,渐渐就失去了影响力。
B面:尊重他人感受,达成一致。
日剧《我,到点下班》,讲述一个坚持不加班的职业女性,如何每天准时结束工作的故事。
“打工人”看得感同身受:真好啊,我也想到点下班,可是公司剥夺个人自由怎么办?
我们要理解一个前提:公司剥夺个人自由,是为了盈利,当我们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边界,也要给予对方相应的尊重。
每天混吃等死,只想快点下班,却抱怨公司“没有边界感”,怎么让人信服呢?
不参与996,就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尊重公司,来赢得公司的尊重,为自己争取更多自由隐私。
生活关系也是如此:想让别人不要侵犯你的领地,乱动你的东西,不妨思考一下他人的动机。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尝试沟通原因,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需求。
比如夫妻间,妻子特别没有安全感,总是査丈夫手机,丈夫可以和妻子沟通:
我能否能用更好的方式给你安全感?比如送礼物,上交工资卡,能真正帮到你,我也能待在自己的边界里。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边界感,这不是为了束缚谁的自由,而是为了帮助个体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保护自己的尊严。
因此明确建立边界感,不仅是为了自己舒适安心,也是让别人感到被尊重。
就像《自我边界》中说的:我们只能做自己的“神明”,处理自己的压力。但是当我们处理好了这部分,也能让他人感到如沐春风。
“边界”如同一支多人舞,每个人都要跳好各自的舞步。
牢记自己的剧本,尊重他人的演出,才能告别浆糊逻辑,拥有边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