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爱在零纬度》跨越民族的套娃爱情

不同国籍、肤色、种族之间产的生爱情故事一直都是爱情电影的偏爱题材,以此为母题产生了不少佳作,例如《罗马假日》,《好雨时节》,《午夜巴塞罗那》,《虎年之恋》,《红河谷》,《最后的武士》,甚至连科幻巨作《阿凡达》中也不乏对于跨物种爱情的阐释,虽然其中的内核是为了展示美国文化对于世界上任意一种文化的包容程度之大,但是跨物种的爱情故事还是在带给我们审美体验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影片制作中文化交流的范式。在这类影片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例如男女双方不同的语言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由于原住地所导致的原生差异,这些差异是构成此类影片矛盾冲突的前提因素,被放置在叙事框架中的男女双方,只有克服了这一系列的困难,才能最终走到一起。这类影片的结局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男女主人公克服困难走到一起的圆满结局,二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双方找到了新的方向和意义,朝着新生活迈进的进步结局。不管结局如何,影片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内容呈现以及内核挖掘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但是影片中对于跨文化交流上的表现却不够吸引人眼球,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部将机器摆到印尼大街上进行拍摄的纪录片,街景的展现很多,但是缺少相应的对于印尼文化内核的发掘和解释,整体上来说印尼只是作为一个故事的发生地贯穿于影片的始末,并没有为男女主人公的行为,特别是女主人公一家的行为赋予一层合理的动机,因此在观众看来,女主的一家不同意诺娃嫁给陈昶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外族人,那么这样类似的情节可以出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家庭,可以出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原始部落,还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家庭,如此一来就算影片中有再多的街景,还是会让人感觉到印尼的设置不是必须的,因为这个故事背景是可被替代的。

除此之外,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影片中对位于爱情天平双方的男女主人公的动机塑造以及对于爱情本身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男女主人公在医院相遇,因为诺娃想要读懂旧书店里那本日记上的内容,二人逐渐开始越走越近,如此看来,诺娃一开始的目的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纯利己行为,但是在二人的相处过程中,二人互生情愫,但是从影片所表现出的画面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二人是好朋友的关系——诺娃带着陈昶游玩印尼,陈昶维诺娃翻译日记上的内容,不知为何,等到影片发展到阿迪表哥向诺娃求婚时陈昶直接就上演了抢婚戏码,过快的转变使得动机不足成为致命缺陷。

影片中陈昶和诺娃的爱情故事是建立在中国大妈那本日记里对于印尼大叔的思念中的,中国大妈和印尼大叔的爱情就像是陈昶和诺娃的镜像一般存在于影片的始末,以至于对于感情十分迷惑的陈昶最终决定追回诺娃的决定是在偶然间遇到印尼大叔之后被其点醒之后才作出的。这种非自省式的解决方式是被动的,不足以用来证明陈昶和诺娃之间的爱情。至于那本作为影片线索的日记,在影片中则更像是以一种“物”的记忆延续与唤醒功能而存在着。

影片中有些情节的设置还略显稚嫩,例如整日惦念着陈昶的诺娃在被阿迪表哥求婚时陈昶曾经试图打断这场求婚,但是被诺娃拒绝了,直到上了即将跟随未婚夫前往机场去往美国的车上,诺娃才最终下定决心选择留下和陈昶在一起。这样的设置不免给人以强行制造悬念的嫌疑。以及日记中的印尼大爷,心爱的人离开50年,他所做的就只是在自己的国家静静的等着,什么也没有做,这种柏拉图式的佛系爱情观真的让人大跌眼镜,试想倘若诺娃没有看到书店的那本日记,或者诺娃没有遇到陈昶,这份埋藏在旧书中的爱情是否就永远没有被发现的机会了呢。

对于跨国恋影片的创作,不仅要注重对于异国奇观的展现,还要注意对于该国独有的历史文化的发掘,并以此作为叙事的动力,影片中对于爱情双方的行为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仅仅依靠“套娃式”的镜像处理来赋予主人公行为动机。对于国产影片中跨国爱情题材的表达方式,《爱在零纬度》的失败,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一影一话谱人生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