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受诬陷下狱后自尽,其母如此这般安葬,皇帝听后马上为其复仇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酷吏,其担任御史大夫因刑罚严苛而被后人称为汉朝第一酷吏,由于他颇受汉武帝宠信,常常和汉武帝谈论政事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他虽然不是丞相,但所做的事往往是丞相才能做的,当时的天下事都取决于他,他就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酷吏——张汤。
张汤(?—公元前116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在汉武帝时期先后担任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由于他执法严酷而不徇私情,所以也得罪了不少的王公大臣。
张汤在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当到第七年的时候,终于还是被人诬陷而入狱。诬陷张汤的是三位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他们原来的官职都比张汤高,后来因犯事而被降职,只是代理长史之职。
在古代,职位低下的需要对职务高的行屈体跪拜之礼,张汤作为权倾天下的大臣,对这三个原来尊贵的长史,看不起他们以前的作为,故常常欺负压制他们。
于是,三位长史便合谋诬陷张汤,他们联合当时的丞相庄青翟,捉拿住商人田信,并向汉武帝奏报,说张汤将要和皇帝奏请政事,田信事先就知道了,然后囤积货物,以此来发财,最后再同张汤分赃。还向汉武帝说了许多张汤的坏事。
汉武帝召见张汤问道:“朝廷要做的事情,有商人好像预先知道了,然后囤积相应的货物,这好像是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一样。”张汤听了明知皇帝是在怀疑自己,他不但不申辩,反而假装惊讶地说:“应该是有人提前告诉他们了。”
这时,另外一位大臣减宣也向汉武帝上奏报告张汤包庇自己属下鲁谒居一案,汉武帝听后认为张汤心怀狡诈,便派出使者按众人所记录在案的罪证来审问张汤。
张汤不承认这些罪状,表示不服。汉武帝又派廷尉赵禹前来审问张汤。赵禹早年和张汤一起制定各种苛刻严峻的刑法,虽然两人性格不合,但同朝为官,并且都是喜欢执行严刑的官员,故两人也能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办案。
赵禹来了就责备张汤说:“皇上怎么能不知道你的情况呢?你以前办理案件的时候,被夷灭的家族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状都有证据,天子难以处理你,想让你自己妥善处置,你何必争辩呢?不如就此自决,还可保全家族呢!”
张汤自知不免一死,他就向赵禹索取一纸,提笔写着道:“臣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幸蒙陛下过宠,忝位三公,无自塞责,然谋陷汤者,乃三长史也。臣汤临死上闻!”
张汤为官数十年,虽然执法严酷,但并不贪财,他自尽后,家产总值也不超过五百金(当时钱的代名词),而且这都是所得俸禄和皇上的赏赐,也没有其他产业。
张汤的兄弟和儿子们想要厚葬张汤,但张汤的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于是,其母就用牛车拉着棺材,也没有外椁把张汤安葬了。
汉武帝得到赵禹的回报后,看完张汤的遗书,心下又不免生悔。待听到张汤母亲所言之后,感慨地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汉武帝又开始穷究此案,认为张汤是被冤枉的,遂把三个长史全部杀掉,丞相庄青翟也因此被连累下狱后服药自尽。汉武帝怜惜张汤,又逐渐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补充:2002年,西北政法大学在建设长安校区时,发掘一墓葬。在出土物中有2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印”,印面径为1.8厘米,即古之所说“方寸之印”。此两印的出土表明墓主应为张汤,经考古专家认证,确认此墓为张汤之墓。
墓中棺木为一棺葬,与《汉书·张汤传》中“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的记载相吻。墓中随葬物品也都是日常生活的小物品,没有汉墓常见的陶器和其他贵重器物,这也与《汉书》中“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何厚葬之”的记载相同。
本文参考文献:《赏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