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庶女成正妻,为何明兰被喜欢,罗十一娘却被讨厌,只因这个原因
观众对于影视剧中的角色,是喜欢还是讨厌,全看剧中的人设而定,只要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套路,观众其实就会喜欢。
但如果掺杂了影视剧的固定套路,明明不喜欢这个人,却还要拖泥带水,明明喜欢这个人,却偏偏要装模作样,好人比坏人还要有心计等,看多的这些套路,不腻才奇怪。
从《太子妃升职记》到《庆余年》,它们的爆火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皆不按照套路走,没有传统的剧情套路,当观众以为它下一幕会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偏偏出现的是另外一个画面。
通过违套路的方式,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越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内心就越发的好奇。
违套路作品的成功案例,近几年越来越多,但依然有很多的剧,依旧融入了传统套路,剧情但凡可以,观众也能接受,剧情若是不行,演员再出挑接受也很难。
同样都是小说改编,同样都是庶女变正妻,但偏偏观众对明兰是喜欢,对罗十一娘却是莫名的不喜,甚至是质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滥用影视剧套路。
清醒的认知,以及理智的聪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改编翻拍自同名小说,该剧在拍摄的过程中,对于背景年代所要求的礼仪,尽量还原到位。
因此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反差对比极其明显,未出嫁前明兰出门皆与姐们一起,或者是跟着兄长,而墨兰哪怕母亲才得宠,出门也是扮作丫鬟偷偷溜出去。
王大娘子是正妻,在家里拥有主母的位置,而明兰的母亲和墨兰的母亲皆是妾,在那个年代,妾的地位只是比丫鬟好些,林小娘的肆意妄为,从侧面也表明如果想要自己的地位高些,必须要得宠。
明兰她们虽不是王大娘子的孩子,却还是得喊其为母亲,至于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则不能喊这两个字,因此明兰对外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卫小娘。
明兰很聪慧,尤其在祖母盛老太太的教养下,她不仅对事物有清醒的认知,也有着适当的理智,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明白适当的隐藏锋芒,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无论对谁,哪怕是时常挑衅自己的墨兰,明兰也知道安守本分,谦卑有礼,不会给人落下“不失礼数”的话柄。
虽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也有老套的剧情,但没有滥用,合理进行分配,既保留了小说的框架,又让该剧看上去有所创新。
明兰的恪守本分、谦卑有礼,不做白莲花,也不做傻白甜,能立于堂前,也能退于堂后,对于这样有着清楚标签的角色,看腻了傻白甜、白莲花、恋爱脑等人设的观众,自然就对明兰格外的喜欢。
明明是个好角色,却偏偏被套路束缚
同样改编翻拍自同名小说的《锦心似玉》,播出至今始终口碑两极分化,对于原著粉来说,剧情魔改得让人不忍直视,对于非原著粉而言,则是剧情老套。
原著作者在写该小说的时候,借鉴了正史里的一些传统礼仪,包括民风民俗等,但是剧版却并不是,女主罗十一娘的人设和小说背道而驰。
台词中处处都有规矩,结果行为上却处处没有将这两个字体现出来,庶女能叫自己的亲生母亲为“母亲”。
未出嫁的女子,能够在街上四处行走,不愿意嫁给侯爷做续弦,于是就带着丫鬟和母亲逃,嫁进徐家后满心想着是找凶手,淳儿生病和她也脱不了关系。
该剧为了突出女主,滥用影视剧套路,因此产生了不少的矛盾点,乔莲房只是和徐令宜单独待在一个屋子里,就必须要嫡女下嫁为妾。
而罗十一娘还是庶女未嫁人的时候,不仅落河被男主救起,还能单独见男二,在大街上跟卖胭脂的拉拉扯扯,甚至还答应和男二一起等。
原著中的罗十一娘,机智聪慧、得体大方,徐令宜的母亲也并非剧中那样,对于乔姨娘百般欣赏,书中着重的点并不是宅斗,但剧版却愣是把一部爽剧,变成了宅斗剧。
宅斗也就罢了,还滥用影视剧套路,不管适合不适合,全都往角色身上按,这不是让观众看剧,而是让观众玩“天天来找茬”,目标找出与台词不符的行为,找出女主能做,配角却不能做的事情等。
影视剧套路能够如此长久的存在,必然是因为它有存在的必要性,全剧违套路,固然创新,但对于部分观众,却属于很难接受,如果完全照搬套路,劝退的观众也不少。
所以在创新的同时,加入合理的套路,两者综合后,受众群体自然就会扩大,不过,前提是改编翻拍,剧情魔改严重,演员真的再有人气也很难救回,毕竟时下所谓的主演光环,观众也有些看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