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小敏家》热播,全网都羡慕佳佳有个土豪妈妈,但真相却让人扎心!

近期,由周迅、黄磊、秦海璐等主演的家庭剧《小敏家》正在热播,成为今年国剧市场上表现最亮眼的作品之一。

在《小敏家》里,有这样一位土豪做派的妈妈李萍(秦海璐饰演),被评为该剧最出圈的角色。

为了哄女儿陈佳佳上课,她的方法就是给她买限量款包包。

网友们都在问:“萍姐,您缺女儿吗?”

李萍是个二婚妈妈,由于嫌弃前夫陈卓没有上进心,一直赚不到钱,决定放弃这段婚姻。

离婚后,李萍也并不想带孩子,于是女儿陈佳佳跟着前夫陈卓一起生活。

▲取景地:北京蓝色港湾

不久,李萍嫁给了现在的丈夫洪卫。

洪卫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两人一拍即合,男强女强,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跻身有钱人的行列。

成为有钱人后,李萍开始使劲地“宠溺”女儿。

李萍是怎样“宠溺”女儿的?

1

为了让女儿顺从,各种物质诱惑

佳佳对李萍其实并不太亲近,不管让佳佳去做什么事,李萍都是用物质去诱惑,从来不是佳佳心甘情愿去做的。

佳佳不想去上课,她就用买包诱惑;

佳佳不想去国外,她就用逛街诱惑;

佳佳不想去大使馆,她就用钱诱惑;

佳佳不想去见老师,她就用手办诱惑。

可用物质诱惑孩子做事的结果并不是很好。

佳佳在李萍自己家办的培训班上课,总是想尽办法逃课。

物质诱惑只能暂时让她顺从,表面一套内心一套,最后敷衍了事。

2

为显母爱,每年为女儿办生日会

李萍再婚后,每年都会和丈夫洪卫为佳佳办一次生日宴会。

在这个宴会上,他们请了很多人,但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办得十分隆重,让人觉得就算李萍嫁人了,依然不忘女儿的生日。

大家穿得很漂亮,齐聚一堂,像参加舞会一样,美食美酒,还有专门开礼物的环节,让人觉得他们夫妻俩为了佳佳是真的上了心的。

可只有陈佳佳内心知道,这些不是她想要的。

她不认识那些人,她能做的就是装着很开心的样子,像个小丑一样,让人观赏。

3

“望女成才”,为她铺路

自从李萍有钱后,就对女儿“成才之路”特别上心。

给她报了很多兴趣辅导班,像国际象棋、骑马、画画、芭蕾舞蹈等等,一样不落下。

用陈卓的话来说,李萍想要把佳佳培养成花木兰。

为了让陈佳佳能够上大学,能够出国留学,李萍更是想尽了办法,还让洪卫为了她捐了钱给学校,就是希望她可以有一个另外的选择。

可无论是哪门课程,佳佳都提不起兴致,连出国留学,也根本不想去。

李萍对陈佳佳很好,正如她所说,她非常不容易,但是她对于女儿的“爱”,有些偏执了。

为何越是“宠溺”,佳佳却越反叛?

1

频繁的物质宠溺,干扰孩子学习

李萍常对陈卓抱怨,认为自己在佳佳身上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多心思,可佳佳心里还是与爸爸更亲,总是与她反抗,也一直责怪陈卓对佳佳太过放纵,不管她学习。

但李萍不知道的是,频繁的物质诱惑并不能让孩子爱学习,反而会形成“你越频繁地奖励,孩子反而越没动力”的现象,佳佳就是典型的例子。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奖励=控制=惩罚。

也就是说,频繁地奖励与惩罚,某种程度上没有根本区别,都是带有侵略性的外部动机,而最终结果都变成了控制和干扰。

孩子原本的注意力在学习本身上,当半路遇到物质奖励时,就受到了强干扰。

成绩与物质奖励的交换机制一旦形成,便开始偏离原有轨道,会形成得到奖励便是成功,没有得到便是失败的理解。

并且物质奖励的刺激需要逐步强烈,当达到一定高度再难满足时,孩子也就变得无法控制。到那时,学习已不再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而成了替父母完成的任务。

因此,物质诱惑只能解决短时间的问题,却不能解决长时间的问题。

2

父母觉得好,孩子未必想要

佳佳在生日宴会上穿着李萍买得最漂亮的衣服,戴着洪卫买的钥匙项链,享受着所有的人瞩目,看着洪卫叔为她准备的无人机写出的字,还有漫天的烟花,仿佛她是个非常幸福的孩子。

在李萍看来,她给的已经够多了,陈佳佳有她这个妈妈,理所应当很幸福,但她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女儿,到底想不想要。

大多数父母和李萍一样都竭尽所能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但你可曾想过,你认为好的未必是你的孩子最想要的。

“你可以拥有食物,但不能有思想。”在很多控制性强的家庭中都会有这种感觉。

父母在照顾孩子上可以很慷慨很尽心,但不能看到孩子独立,也不能接受孩子有独立思考。

请看到一个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头上,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3

父母铺的路,可能会给孩子更大压力

为了让女儿成才,李萍给佳佳报了一系列兴趣辅导班,可是有哪样是佳佳真正感兴趣的呢?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做家长的共同心愿,但你为孩子选择的路能使孩子幸福吗?

那只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压力。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一味地让她去够那根本不属于她的高枝儿,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她最终从不属于她的高处摔下来,只会得不偿失。

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成就自我

1

成为“人上人”并不是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人上人,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上人。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什么叫真人?

首先,不是人上人。不要期待别人对你顶礼膜拜。

其次,也不是人下人。当遇到比你强的人,你就胆怯退缩,这不是真人。

第三,也不是人外人。我们活着一定要有同理心,去理解对方,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观点。

那么,育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话,那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即真人。

真正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觉得自己是人上人,他们内心谦卑,对自己的评价极其严苛。

他们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想追求这个,成为那个,如今的一切都是努力过程中顺便出现的结果。

反倒是那些从小就想当人上人的人,最后并没有成为人上人。或者说他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是人上人,但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就是人下人了。遇到社会上很多事情,他很冷漠,没有同理心,完全是个人外人。

关于育儿,就是要保持理性,要把教育的目标端正了,不要为成为人上人而去牺牲现在的时间。

2

明白教育本质,帮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被教育者成就最好的自我。

教育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在成就自我的这条路上,达到以下三步,孩子就能成就最好的他自己。

第一、找到孩子“最喜欢”的。

如果他做的事情是他喜欢又是擅长的,他成功的概率就很高。

第二、把“最喜欢”的变成“最擅长”的。

他在做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这件事很容易变成他的擅长。

第三、把“最喜欢、最擅长”的变成职业。

即使孩子最终没有成功,但他在整个过程中很快乐,他不难受。

成就一个孩子,就是让他找到真心热爱的事。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孩子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轻言放弃,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初心依然不改。

因为热爱,所以愿意坚持,成就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帮他找到真心热爱的事。

只有用真心,真情做出的真教育,才能真正帮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才会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我,七田真做的便是真教育。

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