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天下长河》:这三个角色被“黑”得有点狠

《天下长河》作为一部历史传奇剧,为了增加戏剧性,不可避免的要对剧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一些改编,这种改编有的会放大人物优点,让角色看起来比历史原型要更好,也有的会根据剧情需要放大缺点,编纂出一些没有确切记载的情节,让剧中角色看起来不如历史原型,比如下面这三位,就有被这部剧“抹黑”之嫌。伊桑阿

伊桑阿刚出场的时候感觉还可以,他奉命去调查河道总督王光裕,面对王光裕的巨额贿赂,伊桑阿不为所动,并能审时度势的连夜返回京城,如实将王光裕的罪行汇报。

不过看了后面的剧情才知道,原来剧中伊桑阿一直是索额图的党羽,是索额图阵营的先锋官,每一次都会按照索额图的意思出来打头阵,对王光裕的态度只不过是因为索额图要除掉王光裕灭口,所以伊桑阿自然要离王光裕远一点。到了后面对付靳辅和陈潢的时候,几乎每一件事都会有伊桑阿参与。

实际在历史上伊桑阿确实是与靳辅不合,但是这个人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在平定三藩、平定噶尔丹的时候,伊桑阿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徐乾学

徐乾学是主角三兄弟里面的老大,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很不讨喜,在三兄弟一同备考的时候,剧中的徐乾学看起来十分呆板木讷,俨然是一个只知道死读书,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形象,甚至有时读书也读不太懂,还要靠高士奇给他破题。

后来剧中的徐乾学考中了探花,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徐乾学竟然像范进中举一样疯了起来,要靠高士奇的一个巴掌才将他打醒。

实际历史上的徐乾学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根据《清史稿》记载:“徐乾学,字原一,江南昆山人。幼慧,八岁能文。”可见徐乾学小时候就是非常聪明的,不可能是剧中那种呆头呆脑的样子。

当然剧中之所以会给徐乾学这样一个人设可能也是为了更有戏剧效果,让他后来的变化更具有戏剧性,另外如果让徐乾学“自幼聪慧”的话,那就有点同三兄弟里面的高士奇撞型了。

剧中后期的徐乾学倒是与历史上的徐乾学比较接近,成为了朋党之争的主要人物,在明珠和索额图之间摇摆不定,偶尔还会自成派系。

《天下长河》这部剧虽然前期对徐乾学的形象有些抹黑,但到了最后几集对他的形象实际又有些美化,当索额图暗示徐乾学对陈天一动刑的时候,徐乾学还是想起了兄弟之情,保护了陈天一,并且在康熙面前用身家性命担保靳辅和陈天一私品没有问题。

历史上的徐乾学应该是算不上好人,但是肯定不会像剧中那样呆头呆脑。于振甲

《天下长河》这部剧最成功的一个角色就是于振甲,这个角色真是非常成功地把观众给气到了。

在没有看这部剧之前,说起于振甲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表示不太熟悉,但如果说于成龙,那恐怕大部人都有所耳闻。

于成龙,字振甲,是康熙朝的名臣,一直以来于成龙在民间的形象都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他的事迹为素材编写的侠义公案小说《于公案》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往很多关于康熙朝的历史戏说剧中,总会出现的“八府巡按于世龙”,实际上就是以于成龙为原型。

不过这部剧里面的于振甲则完全颠覆了过去的形象,剧中的于振甲被塑造成了一个固执、教条、狂妄自大,贪图名声、不分是非的形象。

在这部剧种,于振甲做了很多让人看着堵心的事情,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押解靳辅入京,在路上遇到了陈潢,靳辅通过交谈发现了陈潢是个人才,而于振甲则看不起草根陈潢,并且对靳辅,于振甲也非常主观的认定他就是罪人,多次在靳辅面前摆出官老爷的威风,提醒靳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可见于振甲的阶级观念还是很浓的。

于振甲第二次出场是在桃源县受灾的时候,他作为一县的父母官,面对灾情毫无作为,带着全县百姓一起等着饿死,多亏陈潢帮他抢了官粮,才逃过一劫。

于振甲在剧中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带领全县百姓护堤,原因就是他母亲一人不想搬家,结果导致了黄河下游三个省被淹,生灵涂炭。

后来于振甲出任河道总督,用了一年的时间,让黄河四十八处决口,靳辅和陈潢多年的心血都毁在了他的手中。

实际上在历史上于振甲只是与靳辅陈潢的治河理念不同而已,可在剧中却将这个“不合”添油加醋的无限放大,甚至将几次黄河水灾的主要责任都推到了于振甲的头上,所以说于振甲当之无愧是剧中被黑的最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