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人、情、变、新 爱满三峡

人、情、变、新 爱满三峡

10日晚,大型高清纪录片《新三峡》经典版在重庆卫视播出最后两集。这部纪录片由此前获得各方赞誉的重庆籍导演杨书华执导,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的纪录片。

事实上,自1993年始,杨书华就用镜头记录三峡,是三峡工程的见证者、亲历者。早在2011年,杨书华曾策划制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一举斩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如今,他为何再次讲述三峡这段壮阔的历史?拍摄中,又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近日,杨书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A多部作品国际国内获奖

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出生于重庆奉节的杨书华新闻从业履历丰富,他于1992年至2022年先后在《万县日报》三峡周刊任编辑、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蜀报》任编辑;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任编导;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任总裁助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助理;现任中央新影国际传媒董事长兼总编辑。

1993年,他开始策划、筹备拍摄纪录三峡库区移民搬迁的纪录片。30年来,多部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主要作品有:《大江东去》《大江作证》《三峡移民与开发》《三峡船工》《中国三峡》《奇迹》《新三峡》《大国治水》《竹子里的中国》等。

B三峡情源自故乡情结

从最开始的《中国三峡》到如今的《新三峡》,杨书华拍摄的影片大多都与三峡有关,为何他对三峡如此情有独钟?

杨书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生活在长江之畔,对长江有很深厚的感情。“三峡工程动工以后,整个库区的人文生态、社会、城市等方方面面,都在搬迁过程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触动。我意识到,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以前的景象要消失。这些东西消失之前,我们必须要通过影像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它。”

更重要的是,在拍摄《中国三峡》的过程中,杨书华还发现三峡蕴含了太多有趣的故事,“一部纪录片根本无法给观众讲完这些故事。于是,在原国务院三峡办(现合并于水利部)、湖北省政府、重庆市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和中央新影集团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和我的团队再次把镜头对准三峡,就有了如今的《新三峡》。”

与《中国三峡》相比,《新三峡》又有哪些突破和亮点呢?

杨书华透露,虽然这两部片子都讲述了三峡,但无论从立意,还是题材都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国三峡》纪录电影是从历史的视角和宏观的叙事,表现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伟大工程的前因后果,在建设过程中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展现为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国力量和中华民族的骨与魄。七集纪录片《新三峡》则是更真实、客观和多侧面地反映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新气象、新变化。”

此外,《新三峡》还采取科学考察、社会调查、文化采风以及跨媒体互动、资源共享的制作方式,赋予这部多集纪录片耳目一新的特色和亮点,进而让更多人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三峡工程对沿岸居民带来的变化,感受三峡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故事蕴含深厚情感

不少观众在看过《新三峡》后,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分集标题恰如其分,很好地展现了每集的主题。为何杨书华会想到用这七个字,作为纪录片的标题呢?

杨书华说,这七个字来源于他长期对三峡的感知、感动和感悟。用这七个字作为标题,主要是想践行“跳出三峡讲三峡”的理念,把有关三峡的效益与功能的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保护、移民等诸多问题,用情感化、生活化、人性化的叙事方式表达出来。“《坝》《山》《水》《人》《城》《景》《梦》这七集,各有重点、焦点、亮点、笑点、泪点、兴奋点,始终贯穿一个‘人’字,充盈了一个‘情’字,体现一个‘变’字,落实一个‘新’字。人们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不仅能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还能感受到一名生在三峡,长在三峡的人对家乡深沉的爱。”

《新三峡》在央视首播后,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一部很有质感和深意的纪录片,作为总导演,这部纪录片为何能打动观众,这也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

杨书华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真诚,是纪录片人的本性。《新三峡》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正是遵循了真实、真诚的纪录片原则和本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和他的团队自筹备开始,就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为拍摄江豚等长江流域特有的动物,他们费尽了周折。在他们拍摄前,已有两个国内外的摄制组铩羽而归,所以他们当时其实也不知道能否拍到。“当时,我们第一天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拍到。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又去了几次。最终,我们见到了江豚,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迁徙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为了让观众真切感受大坝成功拦截巨大洪峰的惊险过程,《新三峡》分成多个摄制组长期蹲守在三峡库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和采访。同时,杨书华还组织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对长江主汛期的两次洪峰过坝进行了全程拍摄,让观众在故事中体味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延伸

聚焦大三峡 他还有很多想法

《新三峡》在播出之前,曾登陆了多个国际、国内电影节,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和奖项。那么,在杨书华看来,中国的纪录片未来应从哪方面着力,从而让更多优秀的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呢?

他说,要利用纪录片这一载体向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立体展现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多维度阐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讲故事。具体而言,纪录片导演在拍摄时,必须要学会取舍,要学会挖掘故事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因素,以真挚的情感讲述有温度、有真情的中国故事,进而让人们引起共鸣。

“比如,《新三峡》的第五集《景》中之所以选择讲述长期跟踪拍摄三峡长达50年的摄影家佘代科的故事,就是希望通过他的视角、他的故事、他的作品和他见证三峡50年的经历,为人们呈现三峡景观的变化,进而引发共鸣。”他说。

对于自己未来的计划和打算,杨书华透露,纪录片《新三峡》的播出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在明年推出一部3D纪录电影《新三峡》。同时,他的另两部作品《嘉陵江》和《乌江》也在紧张地策划、拍摄和制作中。“未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拍摄更多与重庆有关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据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