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央妈热播《南洋女儿情》,莎顿国际学院7月在新加坡上演舞台剧版本!

“红头巾”最近好火!

以最早一批到新加坡务工的中国女性为主角的华人女性励志大片——《南洋女儿情》,在中央八台首播、爱奇艺同时播放,收视率便迅速蹿升,引发了观众对于“红头巾”下南洋讨生活的热烈讨论。

7月15日,同样以“红头巾”为主角的,莎顿国际学院表演系同学们的舞台剧,也将重登舞台!

央视版“红头巾”

莎顿版红头巾

《红头巾》这部华语舞台剧获得新加坡拉丁马士社区艺术与文化俱乐部的大力支持,由俞唯洁博士担任总监/编剧/总导演,莎顿国际学院表演系2021级的学生倾情演绎。

去年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正式演出之后,受到社会各界观众热烈的反应。没能看到的小伙伴不要遗憾,据小编的内部消息,7月15日,《红头巾》将再次公演!

《红头巾》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期,讲述了中国三水等地区的女性为了生计而前往南洋闯荡,在新加坡从事艰苦的工地工作。

因为日常佩戴红色的头巾防雨防晒,她们被称为“红头巾”。

红头巾们刻苦耐劳和顽强不屈,为新加坡建造了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南洋大学(1955)、国家美术馆(前高等法院,1939),南洋大学(1955),文华大酒店(1971),中国银行(1953),亚洲保险大厦(1955)……

新加坡的许多早期高楼都凝聚着红头巾的滴滴汗水。 在当时甚至有“没有红头巾,高楼建不成”的说法。

她们最终成为新加坡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尊重。

而排演《红头巾》这部舞台剧的过程中,莎顿的师生们也完美继承了“红头巾”挺身而出、迎接挑战的精神。

整台剧从开始组建到上演,仅用了短短的两个半月时间。

对学生们来说,整个排练过程充满了挑战。他们不仅要研究剧本,了解历史背景,还要分析角色、雕琢台词,甚至学习马来文歌曲等。在这段时间里,即使对于多年经验丰富的专业演员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演出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压力之下,莎顿的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的艺术练习相结合,超出预期地完成了演出。

演出过程中,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一些年长观众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不禁泪流满面。

在实践中创新前进的莎顿人

《红头巾》这部舞台剧是莎顿国际学院2021级表演系学生在学校第二年学习期间完成的作业作品。这也是莎顿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的校外实践演出活动之一。

面对座无虚席的社会各界关注,在真正的大舞台上演出,对于学生们来说是考验,也是宝贵而真实的演出经验积累。无论在个人演技提升上,还是在未来的简历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演的过程中,整个舞台剧的各项职位都是由学生们担任的。除了台上闪耀的表演系的学生们,还有制作系同学们包揽了音效设计与操作、灯光控制、摄影、摄像等。

即使是刚入学的表演系新生也承担起“迎宾接待”的任务,在剧场外登记观众、解答疑问、引导座位,为学长学姐们提供支持。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小红点生活和学习,那种不断刷新自我、终身成长的精神,不知不觉就刻在了每一个莎顿人的心上。

学生们在学校的每一次拍摄,在课上构思的每一个题材,在新加坡这个国际化、多元化国家的每一次体验,都是为未来累积的基石。

随着疫情的淡去,莎顿类似的实践活动、公演将越来越多,期待着未来有更多同学参与进真实大舞台的台前幕后,散发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