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点球成金Moneyball(2011)

  • 原名:Moneyball
  • 地区:美国
  • 语 言:英语
  • 首播:2011-08-04 周四
  • 制作公司:
  • 类型:剧情/体育/传记
  • 翻译:暂无
  • IMDB:7.6分/401192人评  tt1210166
  • 别名:魔球(港/台) / 钱与球 / 金球
  • 导演:贝尼特·米勒
  • 編劇:斯蒂文·泽里安 / 艾伦·索金 / 斯坦·切尔文
  • 主演:布拉德·皮特 / 乔纳·希尔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罗宾·怀特 / 克里斯·帕拉特 / 鲍勃·科斯塔斯 / 詹姆斯·肖安科林 / 塔卡尤·费舍尔 / 丽萨·格雷罗 / 布兰登·乔纳森·王 / 基思·米德尔布鲁克 / 萨凡纳·兰瑟姆 / 亚历山大·卡内拉科斯 / 格雷格·曼斯 / 埃迪·弗里森 / 艾利斯·霍华德 / 格伦·莫肖尔 / 尼克·瑟西 / 凯瑟琳·莫里斯 / 凯瑞斯·多西 / 阿德里安·贝拉尼 / 杰克·麦吉 / 斯派克·琼斯 / 里德·戴蒙德 / 坦米·布兰查德 / 维托·鲁吉尼斯

点球成金,Moneyball,魔球(港/台) / 钱与球 / 金球海报

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这本颠覆了美国体育管理层思路的书讲述的是,精明的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又称绿帽队或白象队)总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的经营哲学,他是逆向投资的表率,用极少的资金经营着这家俱乐部,并使用复杂的电脑程序分析比赛数据,使得这只球队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甚至有能力与大名鼎鼎的纽约扬基队(New York Yankees)竞争市场。

【一句话评论】

  从影片中能很惊喜地看到很多史蒂文·索德伯格留下来的影子,比如那些纪录片风格的球赛素材等等。应该说贝尼特·米勒在索德伯格的基础上导演了一部非传统的体育电影,这是一部好戏。  ——firstshowing.net

  从没有一部电影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如此令人愉悦的娱乐体验。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部聪明、紧张且感人的电影……虽然入场前我已经知道电影的故事,但影片的智慧与深度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芝加哥太阳报》

【幕后制作】

  皮特扮演男主角比利·比恩。“一个4千万的棒球队怎样和一个1亿4千万的球队相抗衡,而且还能赢得1个亿?这个小队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快就能被有钱的对手吞掉,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能打动我。”谈到为什么会接拍这部影片,皮特说,这个故事使他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那些破解难题式的影片。“如科波拉的《对话》,讲述如何去窃听电话;詹姆斯·凯恩演的《小偷》,展示了他怎样破解密码锁。在这些影片的主人公和法国贩毒网里的Jimmy Doyle一样。我不喜欢那些大英雄式的角色,70年代电影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这些主人公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周围的世界变了。这是一个争取公正的故事,在比恩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小人物不安居于现状,与体制抗衡:只是因为150年来我们都这样就要一直这样下去吗?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

  谈到他和乔纳·希尔的合作时,皮特说:“对于演惯了喜剧的乔纳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他在努力学习。 我觉得近几年电影届最有趣的工作是,拉塞尔·布兰德,塞斯·罗根他们这些喜剧届新生代领军人物在做的,他们颠覆了之前亚当·桑德勒,威尔·法瑞尔的那一套表演模式,让人欢乐的同时,又令人同情,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可真不简单。”

  最后任命的导演

  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就是说,做事情必须要一鼓作气,才能成事。可是影片《点球成金》的拍摄却是一波三折,在经历了大卫·弗兰科尔和斯蒂文·索德伯格的参与和退出之后,这部电影才最终被交到了《卡波特》的导演贝尼特·米勒的手中,而影片的剧本也是一改再改,到了米勒这里,已经不知道被修改了几稿了,而且影片的制作成本也被一再削减。不过好在原著小说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没有在这些事件中公开表态支持什么导演之类的,否则这部电影还要继续“命运多舛”下去。

  谈到原先的剧本和自己心中的“体育题材电影”,只拍摄过一部剧情长片的贝尼特·米勒说:“我看过斯蒂文·泽里安的剧本,这是一个很棒的剧本,但是和我心中对电影的设想挺不一样的。在这个版本的剧本里,体育和赛事是所有一切的重心,而且索德伯格还采访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球员,让他们在电影中现身说法。这是非常罕见的处理方式。我对电影的设想很简单,就是要把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比利·比恩当做重点人物来塑造,从他的内心深处来挖掘,把他当做一个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成为英雄的人物来塑造。所以,我并不是太喜欢别人把这部电影成为‘体育电影’。因为在这部电影中,体育只是人物的职业而已,并不是我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当你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人,困于自己的内心,纠葛在种种是非争论之中的故事的时候,你就应该能意识到,改变就在这里发生了。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部讲述人的选择的影片,而不单纯是一部体育电影。”

  虽然贝尼特·米勒是一个超级棒球迷,但是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在影片中展示棒球内容的篇幅,因为在这部讲述比利·比恩故事的电影里,把人物塑造好才是贝尼特·米勒的目标。他说:“我们修改了剧本,把原来的侧重于纪实的故事改编成了一个关于比恩成长故事的剧本。我很喜欢在故事中有一个拿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去冒险的主角,而且他的这种冒险并不是要为自己赢取功名利禄,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更加理解自己。关于这样的主角,我们有很多故事来讲述,而且还有很多的内容去发掘。在这个故事中,比利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要球队赢得比赛,他做的更多的是引入一种新的方式和理念,不论别人是不是理解和赞成,他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并最终改变了整个棒球界的面目。这种故事、这种人物的选择、这种具有启示意义的东西--才是我重点要表达的内容。”

  坚定的皮特

  在导演、编剧、摄影和一些演员都被更换的情况下,从索德伯格导演影片时期就确定的演员布拉德·皮特却留在了剧组里,他之所以留下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很喜欢迈克尔·刘易斯的原著,更重要的是他很认同比尔·比恩的做法,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新版本的剧本更为符合原著的设定。皮特说:“书里讲了一个并不是很传统的故事,早先的剧本将其改编成了一个很符合传统体育电影设定的剧本。可是当贝尼特·米勒接手之后,新的剧本又被修改成了和原著差不多离经叛道的故事。说心里话,我对这个剧本的好感有限,但是它很忠实于原著,也很有吸引力,能让我感觉到自己应该去试着出演一下这部电影。因为不到最后一刻,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谈及皮特的坚定,贝尼特·米勒很是感激,他说:“皮特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演员,也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更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他把这部电影当做一个人寻找智慧和生命价值的故事来看待,这正合我意。因为看上去他饰演的角色只是在追求胜利,可实际上比利却是在追求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和自己的主演有着这种认同,我很欣慰。”关于影片的主题,皮特说:“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我们如何去评价一桩事情,一个人,以及如何去评价我们自己。对球赢球了,如何去衡量这种胜利;输了,何如去总结这种失败。简而言之,这是一部讲述教会人们去评价价值的影片。比利在影片中就是一直不断地在评价着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实力,最后撼动了整个棒球界的体系。”

  在影片中,扮演皮特助手的是乔纳·希尔,他是一个喜剧演员,隶属于“贾德·阿帕图帮”。对于自己能出演这么一部颇具话题性的“热门片”,乔纳·希尔自然是喜出望外。他说:“应该说我得到这角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能和皮特、霍夫曼这样的演员在一起合作。整个剧组、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是摄影都非常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和这么大牌的剧组合作过。贝尼特·米勒的工作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要求我们在角色的身上做过多的讨论,只是要求我在生活中和皮特用影片中的口吻说话、讨论棒球以及其他事物。这么一来,我们几乎是无时不刻地在排练。自然,到了电影中,表演的痕迹就会很轻,而且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自然。皮特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他很简单,同时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在一起研究了很多关于人物和棒球的细节,这些内容最终都呈现在了电影里。”

【花  絮】

·影片最开始是计划由《马利和我》的导演大卫·弗兰科尔执导,而到2009年,导演已易主为史蒂文·索德伯格。

·第二次确定的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后来也退出了这个计划,按照索德伯格的解释,他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自己要拍摄《传染病》。

·当索德伯格离开剧组的时候,他已经召集来了布拉德·皮特和迪米特利·马丁作为影片的主演,并且还拍摄了一些采访真实的棒球球员的镜头。而在一部体育电影中采访真实的球员是很少见的做法,外界也普遍猜测这才是导致索尼公司和索德伯格关系紧张,而后者一气之下离开剧组的真正原因。

·在影片的筹划阶段,原定的摄影师亚当·基梅尔因为性骚扰、持械和持有爆炸物而在康涅狄格州被逮捕,随后影片的摄影师被换成了诺兰的合作伙伴瓦雷·菲斯特。

·影片原计划在2009年的6月22日开拍,但是在开拍前三天,却被索尼高层艾米·帕斯卡果断叫停,有传言是因为帕斯卡不满意索德伯格和斯蒂文·泽里安最终版剧本,但具体原因却从未对观众公布。

·2010年,《辛德勒的名单》的编剧斯蒂文·泽里安和《社交网络》的编剧阿伦·索尔金接手计划,重写剧本。不过据传言,阿伦·索尔金的版本完全不被人喜欢,甚至包括本片的主演布拉德·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