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仔细想想,喜剧演员的悲剧:中信银行银行对账单泄露与内控违规

文章|金炜

你想一想,如果你作为小客户拿到银行私印的银行对账单,交给大客户,你不觉得是天方夜谭。不过,现在对于艺人中信银行的中介纠纷,他并不意外,这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的根本性问题。

5月6日,知名脱口秀喜剧演员池子(本名王越池)在个人微博上发表长文和律师函,痛斥原东家上海笑果文化侵权拖欠工资,称:中信银行上海虹口分行擅自向笑果文化提供个人账户信息,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起诉笑果文化。

池子还就此致函律师,指出笑果文化涉嫌擅自查看个人银行账户信息。目前,他已向公安局报案,并向银保监会等政府监管部门投诉,要求有关方面进行调查。赔偿和公开道歉。

  • 5月7日凌晨,当大家还在怀疑中信银行并没有那么荒唐,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的时候,中信银行的道歉信更是穿透了网友们的想象。事实确实发生了。

    中信银行大客户逻辑

    5月6日晚,事发另一方上海笑果文化在微博上回应称,池子今年1月曾在未经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从事商业活动,随后通过邮件要求解约。笑果文化委托律师处理经纪纠纷,按照相关程序采取资产保护、仲裁、取证等法律行动。至于池子提出的“拖欠工资”、“损害赔偿”等调解问题,也在进行仲裁。上述行为是在法律和合同的框架内进行的。

    不过,公众关注的焦点显然不再是池子与小果的经纪纠纷,而是中信银行印的流量。

    上海小果并未就其如何获得池子的个人信息发表评论,只是笼统地回应称是“保全资产取证”。但池子追问:小果没有身份证,没有银行卡,也没有法院的调查令,却设法从中信银行获得了两年的银行流水信息。“难不成中信银行会不小心把个人隐私提供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据池子本人透露,他曾致电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回复称应配合一位大客户的要求。

    事件发生后,中信银行用户爆发式增长,中信银行微博评论数瞬间达到2万多条。

    深夜,中信银行终于有了回应。5月7日13时20分,中信银行官博就此事发布道歉信称,王越池先生(艺名“池子”)在微博上表示,其个人账户中的交易信息已被转移。当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系支行开户,要求查询王越池先生员工劳动工资的支付记录,我行员工未严格按照规定提供王先生的收款记录。对此,我们向王先生表示诚挚的歉意。中信银行表示,已按规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纪律处分,并解除该分行行长职务。

    中信银行表示,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是银行的服务宗旨,也是银行的生命线。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我行已经执行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流程,但部分员工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这反映出我行部分机构在执行制度时并未建立。我行将以一案定案,全面排查,加强培训,严格制度执行,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指责个别员工

    从回应来看,中信银行将责任归咎于“个别员工”,但并未回应池子称中信银行“需要大客户”的说法。池子在娱乐圈是出了名的。如果中信银行泄露的是普通人的存款信息,而不是明星呢?结果会怎样?

    《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于个人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查询、冻结和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有银行人士表示,为存款人保密是银行的基本原则,也是《商业银行法》的规矩。银行通常仅在配合司法调查过程中向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部门提供存款人个人账户交易数据。

    有律师指出,中信银行只能在三种情况下公布池子账户交易信息:一是司法人员通过调查程序获取信息;第二,笑果文化的律师利用法院命令获取信息;池子的书或授权代理人将执行适当的程序以获得它。换句话说,除非有法院的调查令,否则一方无法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查明交易详情。

    天眼查显示: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业丰法人注册资本189万元。公司旨在培养新脱口秀艺人,孵化更具潜力的新喜剧脱口秀节目。他的签约艺人。

    “池子的自来水”流向谁?只有个别银行员工?中信银行池子事件期间,不少市民用“大客户要求查某某活期账户”来嘲讽中信银行。你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中产阶级,甚至是小富豪;无论是小公司,还是中型企业,甚至是所谓的大企业,你总会面对高高在上的“大客户”。如果中信银行内部有这种保护大客户的隐藏逻辑,那谁都不安全。

    事实上,从监管和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虽然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中信银行的大客户,该行不能擅自索要个人档案以满足大公司的需要。顾客。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银行均无权查询。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信银行的内控问题。

    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

    早在2016年,银保监会就提醒银行注意信息泄露风险,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曾发生多起员工违规索取、出售或违规提供个人信息的案件或风险事件,反映银行管理客户个人数据保护的方式。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严谨、执行不力等问题。

  • 七彩智库高级研究员毕延光指出,不少金融机构违规索取个人征信信息,尤其是2013年左右,信贷市场需求旺盛,部分金融机构未经他人许可,出现了违规索取个人征信信息的现象。随机询问个人信用信息,导致隐私保护。优先考虑。近年来,个人征信查询得到有效规范,金融机构不得未经授权擅自获取个人征信信息。

    中信银行回应称:当笑果要求查询其员工王越池先生的工资支付记录时,“我们的员工没有严格遵守规定,提供了王先生的收款记录”。

    其实,无论是柜台查询还是查询机,三个必备条件就是身份证、银行卡和密码。在这起事件中,池子的流被泄露,中信银行没有验证信息。他在没有身份证、银行卡、密码的情况下“绕过”了系统,可以直接询问。

    毕延光认为,这是“中国中信银行泄密事件”的主要问题所在。现在,虽然中信银行解雇了相关“责任人”,但仔细想想,这不一定是人的问题,也不一定是“授权”的问题,而是银行存在巨大漏洞的问题。内部控制。

    因此,中信银行需要向公众解释的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道歉信”,还需要披露“银行内部控制为何容易被违规的过程”以及银行的整改措施。同时,不能容忍违法违规的内部人员。同时,七彩智库高级研究员毕延光指出,对此次事件的调查不应仅限于中信银行。系统中是否普遍存在这种“漏洞”问题?如果银行内部控制粗放,员工只要违规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破解“存款人财务信息隐私”而逃之夭夭,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