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范俭:纪录片的“电影感”从何而来?
原创: GZDOC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范俭好了吗?”
这是著名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的一个场景。片中主角,中国传奇女诗人余秀华正对着镜头发问,而发问对象范俭,正是该片导演。
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终评评委范俭
情感共通,独特个体表达下隐藏的普世价值观
“纪录片是没有脚本的电影。”
《摇摇晃晃的人间》中,诗人余秀华将生命寄托给“诗”,用文学辞藻讲述境遇,用美学语言诠释人生。电影纪录片也是如此。范俭表示,极具意象的视听语言更适合大银幕,也呈现出人物的内在世界,表现其深层的情感内核。这种作品的制作风格便是范俭所强调并一直坚持的纪录片“电影感”。
而纪录片的“电影感”从何而来?
“首先要考虑媒介,电影纪录片的首选媒介是银幕”。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器材的选择、拍摄的技法、镜头的运用和叙事脉络的规划。这就意味着纪录片的创作思维要从媒体创作思维转变为电影创作思维。
但电影纪录片并不需要拘泥于叙事。“能让观众看下去的电影,不只是有叙事这一种语态形式。也有其他语态形式的电影,它或许没有很强的叙事脉络和逻辑。比方说张大磊拍的电影《八月》,它就是散文语态的。
电影《八月》海报
那么我觉得纪录片也可以用不同方式讲故事,有些纪录片,也许只能是那样一种方式。比方说我去年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十年:吾儿勿忘》第二集《十年与一日》,就没有很强的叙事。角色几乎每天都在重复,是规律到有些机械的生活状态。一开始我觉得拍起来很难,因为没有变化。可你仔细看,每天又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其实这种重复,本身是有意味的。那么,当你去重复这种不完全相同的“重复”时,就会觉得这是影片结构的一种新的可能。所以后来我就拍那种所谓的“重复性”,做出了很有意思的片子。
纪录片《十年:吾儿勿忘》剧照(摄影:于卓)
“所以说还是要多尝试,我会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新的可能性”。
带引号的“独立纪录片人”
“你需要知道世界是什么”
世界各大电影节的活动有很多,对于青年纪录片人来说,有不少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应该去到世界各地跟电影工业的同伴们交往。”
撰文:诗榆、歪胶泥
采访:莹月
原标题:《导演范俭:纪录片的“电影感”从何而来?》